药材名称:蒲蒻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异名:蒲黄根(《产乳集验方》),蒲笋(《日用本草》),蒲根儿(《野菜谱》),蒲包草根(《上海常用中草药》)。
基源:为香蒲科香蒲属植物水烛或东方香蒲及同属植物的根状茎。
原植物:水烛Typha angustifolia L.或东方香蒲T.orientalis Presl.
余项参见“蒲黄”条。
化学性质水烛根状茎含碳水化合物60%~65%[1]。
附 宽叶香蒲(Typha latifolia L.)根含碳水化合物81%[2]。
参考文献[1] CA 1965;63(10):13699b。[2] CA 1921;15:25192。
药性性味:甘,凉。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分类草药性》:“苦,凉。”
功效:清热凉血,利水消肿。
主治:孕妇劳热,胎动下血,消渴,口疮,热痢,淋病,白带,水肿,瘰疬。 ①《本经》:“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坚齿,明目,聪耳。” ②《日用本草》:“去热燥,利小便。” ③汪颖《食物本草》:“止下利咳嗽,肺气喘息不眠。” ④姚可成《食物本草》:“止下利咳嗽,肺气喘息不眠。” ⑤《随息居饮食谱》:“清热,养血,消痈,利咽喉,通二便。” ⑥《天宝本草》:“淋沥,湿肿。” ⑦《四川中药志》:“消水肿,水积,并止牙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绞汁。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蒲根汤《圣济总录》:“治热痢:蒲根(锉)60g,粟米(淘)30g。上2味,以水600ml,煎取300ml,去滓,分温2服,空心,日午再服。”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遗精、白带:蒲黄根、蒴藋各30g,苧麻根、米仁根各15g,白英、三白草各12g。水煎服,经期忌服。”
单方应用:①《产乳集验方》:“治母劳热,胎动下血,手足烦躁:蒲黄根,绞汁服100~200ml。” ②《纲目拾遗》:“治瘰疬:蒲包草,连根采来,洗去泥,切寸段,砂锅煎汤代茶饮。不论男女皆愈。但妇人服此愈后,终不受孕,须服北京真益母丸120~150g,可解之。” ③《上海常用中草药》:“治瘰疬、甲状腺肿大、尿道炎:蒲包草根15g。煎服。”
食疗:《四川中药志》:“治湿热白带:蒲蒻炖鸡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光耀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蒲蒻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光耀;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2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