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粘山药


药材名称:粘山药

名称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概况

异名:牛尾参(《滇南本草》),黏粘粘、黏山药(云南),粘狗苕,粘芋(贵州)。

基源: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毛胶薯蓣的块茎。

原植物:毛胶薯蓣Dioscorea subcalva Prain et Burkill

历史:《植物名实图考》谓:“薯蓣《本经》上品,即今山药……,云南有一种根长尺余,色白而扁,叶圆。”《滇南本草》谓之牛尾参,盖有其形……。按《图考》附图及形态描述,即所列本品。

形态:缠绕草质藤本。块茎圆柱形,垂直生长,表面生有须根,新鲜时断面白色。茎有曲柔毛,老后逐渐脱落近无毛。叶片卵状心形或圆心形,长4.5~11cm,宽4~13.5cm,顶端渐尖或尾尖。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2~6朵组成小聚伞花序,少数单生,若干小花序再排成穗状花序,长3~12cm,通常2~3个着生叶腋;苞片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顶端急尖,长1.5~2mm,有红棕色斑点;雄蕊6,花药背着,内向。雌花序穗状,长4~14cm,苞片三角状披针形,有红棕色斑点;花被裂片狭卵形,长约2mm;花柱基部略膨大,柱头3裂。蒴果三棱状倒卵形,长1.5~3cm,宽1~1.6cm,全缘或浅波状,排列较密;种子2枚,着生于每室中轴中下部,有时1枚不发育,种翅薄膜质,向蒴果顶端延伸成宽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5册.563页.图795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800~3200m的山谷、山坡灌丛中或林缘、路边较湿润的地方。分布于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生药

采集:秋、冬季采挖块根,洗净,晒干。

化学性质

块茎含17种以上氨基酸,含量高的有:谷氨酸0.822%,天冬氨酸0.758%,亮氨酸0.551%,甘氨酸0.374%。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17。

药性

性味:甘,平。

功效:健脾去湿,补肺,益肾。

主治:《全国中草药汇编》:“肺结核病,脾虚泄泻,消渴,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全国中草药汇编》:“①治肺结核病、脾虚泄泻、消渴;粘山药15~30g。水煎服。 ②治跌打损伤:粘药鲜品捣烂敷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星睿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粘山药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星睿;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2643.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