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飞龙掌血


药材名称:飞龙掌血

名称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概况

异名:血莲肠、见血飞(《分类草药性》),血见愁(《贵阳民间草药》),大救驾(《贵州民间药物》),三百棒、见血散(《湖南药物志》),散血丹(《广西药用植物名录》),飞龙斩血(《云南中草药选》)。

基源:为芸香科飞龙掌血属植物飞龙掌血的根或根皮。飞龙掌血属全世界仅1种,我国亦产。

原植物: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ica(L.)Lam.,又名簕钩(广东),牛丹子(海南)

历史:飞龙掌血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谓“生滇南,粗蔓巨刺,森如鳞甲,新蔓密刺,叶如桔叶,结实如枸桔,微小。”所述即本种。

形态:木质藤本,小枝常被短柔毛,具细小皮孔和下弯的皮刺。叶互生,3数复叶,小叶近革质,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长5~9cm,宽1.5~2.5cm,先端尾尖或急尖,基部楔形略偏斜,无柄,上面深绿色,具光泽,嫩时沿中脉被短柔毛,下面浅绿色,边缘有细锯齿,齿缝及叶片有透明腺点。伞房状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于侧枝上;花单性,白色、青色或黄颜色;萼片5~4,基部合生,裂片卵形,长不及1cm,初时外被短柔毛,边缘被短缘毛花瓣5~4镊合排列,长圆形,外被短柔毛;雄花瓣长约3mm;雌花瓣比雄花瓣略长;雄花雄蕊5~4;雌花退化雄蕊5~4,雌蕊由8~4合生心皮组成,每心皮1室,无花柱,柱头头状。肉质小核果,橙红色至朱红色,球形,直径8~410mm或更大,果面平滑,上有3~5条肋纹,8~4室,每室有1种子。种子肾形,黑色,种皮硬骨质,胚乳富含油质。花期10~12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52页.图2834)

生境与分布:生于2500m以下山坡、路边或灌丛疏林中。分布于我国西南及陕西、甘肃南部、浙江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台湾、湖北西南部、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非洲东部、亚洲南部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采收后截成长约30cm的小段,洗净,晒干。药材主产于湖南、广西、陕西、四川、贵州。

鉴别

性状:根圆柱形,略弯曲,长约30cm,直径5~35mm;表面灰棕色至灰黄颜色、粗糙,有细纵纹及花斑纹,有的具有多数疣状突起,栓皮易脱落,露出棕色或红棕色皮部,剥去皮部可见木质柱,纹理平直细密。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与木部界限明显,木部淡黄颜色,年轮显著。气微,味苦。

显微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十列木栓细胞。皮层宽阔,散有较多油室。韧皮部外侧伴有晶纤维和石细胞群,石细胞呈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壁厚,胞腔明显;韧皮部中散有较小的油室和晶纤维束。木质部导管呈类圆形,直径18~95μm,单列断续放射状排列;木纤维发达,围绕于导管;木射浅宽1~2列细胞。本品薄壁细胞多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方晶,直径8~20μm。(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206)

理化:取样品粉末0.5g,加乙醇回流提取30分钟,提取液浓缩至小体积,点于硅胶G(加磷酸二氢钾-CMC铺板)板上,以四氯化碳-甲醇(40.2)为展开剂,以白屈菜红碱为对照。展距16cm,展开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69)。

化学性质

含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Toddahne)、去甲白屈菜红碱(Norchelerythrine)、白屈菜红碱φ-氰化物(Chelerythrine φ-cyanide)、茵芋碱(Skirnmianine)、氧化白屈菜红碱(Oxychelerythrme)、小檗碱、二氢白屈菜红碱(Toddalinine,Dihydrochelerythrine)、8-乙酰基二氢白屈菜红碱(8-Acetyldihydrochelerythrine)、8-羟基二氢白屈菜红碱、8-甲氧基二氢白屈菜红碱,勒碱(Avicine)、二氢勒碱、二氢两面针碱(Dihydronitidine)、崖椒碱(γ-Fagarine)等20种生物碱[1~4]。

又含香豆素成分:飞龙掌血内酯(Toddaculin)、陶达洛内酯(Toddalolactone)、考九里香素(Coumurrayin)、异虎耳草素(Isopimpinellin)、虎耳草素、飞龙掌血酮(Toddanone)、飞龙掌血醇(Toddanol)、飞龙掌血素(Toddasin)(1)、飞龙掌血烯酮(Toddalenone)、环氧飞龙掌血内酯(Aculeatin)等[1,3],此外还含β-香树脂醇、β-谷甾醇挥发油等成分[2]。

参考文献

[1] Chem Pharm Bull 1983;31(9):3330 。[2] Phytochemistry 1982;21(1):252 。[3] Phytochemistry 1980;19(6):1258 。[4] Indian J Chem Sect B 1979;17:299。

药理

根、叶均含白屈菜红碱,为神经肌肉毒,对心脏也有抑制作用。对豚鼠小量可引起流产,大量则引起全身麻痹、死亡[1],对某些细菌、真菌及病毒有抑制活性[2,3],根中还含白屈菜红碱甲醇化物,能延长小鼠艾氏腹水癌的生命[4];体外对KB细胞毒作用浓度为4~5mg/ml[5];它也有抗微生物活性[6],根中所含的茵芋碱,有麻黄碱样作用,但强度较弱[7];它也有抗菌作用,挥发油中的丁香酚、香茅醇有某些抗菌作用,治疗毛细血管脆性效果较芦丁强[9],由根茎制成的注射液有较好的消炎作用,抑制肉芽形成,并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可能还有镇静作用[10]。

参考文献

[1] The Uited States Dispensatory.24ed.J. B.lippincott Company,1947:1633 。[2] CA 1977;87:47993m,1978;88:164809p,89:100745c 。[3] 中草药 1981;12(1):1,Planta Med 1981;43(2):161 。[4] 化学学报 1980;38(6):535 。[5] J Med Chem 1974;16(8):939 。[6] J Nat Prod 1978;41(2):145 。[7] 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587 。[8] Planta Med 1981;43(2):116 。[9] CA 1969;70:55338s,1971;74:130372m 。[10] 湖南医药杂志 1979;6(6):52。

药性

性味:辛、苦,温。

功效:祛风,止痛,散瘀,止血。

主治:风湿疼痛,胃痛,跌打损伤,吐血,衄血,刀伤出血,经闭,痛经。 ①《分类草药性》:“散血破气,治风湿筋骨疼痛,吐血不止。” ②《贵州民间药物》:“散瘀,解表。治伤风咳嗽,腹绞痛。” ③《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治眼红肿、翳膜。” ④《四川常用中草药》:“治痛经,经闭,血块,劳伤吐血,风湿麻木,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泡酒,或研末。外用:研末撒敷或调敷。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五加皮、威灵仙、牛膝,治风湿关节痛。 ②配木香、川楝子,治胃脘疼痛。 ③配月月红、小血藤,治血滞经闭,经行腹痛。 ④配三七、白茅根,治吐血、衄血。 ⑤配桑白皮、大黄,治跌打损伤。 ⑥配红花、大黄,治外伤性肿痛。

方选和验方: ①《湖北中草药志》:“治风湿关节痛:飞龙掌血12g,五加皮、牛膝、石楠藤各15g,松节9g,水煎服。” ②《陕西中草药》:“治吐血,衄血:三百棒9g,红白二丸3g,白茅根15g。共研细粉,童便为引,水煎服。” ③扭伤精(广西中医药 1986;(1))治跌打损伤:飞龙掌血6000g,大罗伞1500g,两面针2500g,细辛500g,生川乌750g,生草乌750g,生大黄1500g,薄荷脑500g,樟脑750g,冰片100g。将7味药放入85%乙醇50000ml中浸泡25~30天,然后取出浸泡液,2次回收乙醇,滤液于锅中浓缩至粘稠糊状,再加入85%乙醇2000ml,充分搅拌,静置48小时,沉淀滤去杂质,滤液加入70%乙醇18500ml,及薄荷、樟脑、冰片充分混匀后,装瓶备用。外搽或湿敷患处,有效率89.26%。 ④湖北中医杂志 1990;(2):“治外伤性肿痛:见血飞1000g,大黄500g,红花250g。拌匀后泡入20kg白酒中,浸泡半月,去渣过滤备用。若单纯性软组织损伤,视肿痛范围大小,采用10~20cm厚的敷料或3~4层纱布,浸透药液后平敷于患处,然后用绷带包扎固定,每日一换。若属闭合性骨折,待整复成功后,再将药液慢慢渗透到内层绷带上,然后上夹板固定,或先上夹板,再将药液从夹板之间的缝隙浸入,1日1次。在外敷时配合红外线照射则效果更佳。” ⑤《陕西中草药》:“治劳伤:三百棒、索骨丹各15g,云雾七、五加皮各15g,扇子七12g,红白二丸、小血藤、朱砂七、牛膝各9g。共研细末,蜂蜜、酒、米汤为丸,每次3~9g,早晚各服1次。” ⑥《陕西中草药》:“治骨折:三百棒、索骨丹、红藤根、八角莲、八里麻根、樟树根、八爪龙、四块瓦、木通、木香、白芷各等量,共研细粉,每次9~15g,黄酒冲服,每天3次。” ⑦《陕西中草药》:“治崩漏:三百棒、陈艾各9g,陈棕炭、百草霜各12g,水煎服,白糖为引。” ⑧《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霉菌性或滴虫性 炎:见血飞,白及,朱砂莲、硼砂、冰片各等份,蛋黄油3g。将诸药研末,调蛋黄油,浸透棉花棒1个,作坐药,塞 内。1次止痒,2~3次即愈。” ⑨《贵州民间方药集》:“治毒疮:见血飞根皮、雄黄各3g,冰片1.6g。各研细末。调蛋黄油,外搽疮毒,或将飞龙掌血粉放在膏药中,贴疮,可提脓。”

单方应用:①《湖北中草药志》:“治胃痛,腹痛:飞龙掌血9g,青木香6g。水煎服。” ②《四川中药志》:“治劳伤吐血,瘀滞崩漏:见血飞30g,水煎,加童便服。” ③《云南中草药》:“经闭:飞龙掌血9~15g,水煎服。” ④《湖北中草药志》:“治外伤疼痛,肋间神经痛:三百棒根15g,水煎服或泡酒服。” ⑤《湖北中草药志》:“治外伤出血:三百棒研末,敷伤处。” ⑥《四川中药志》:“治恶疮肿毒,跌打肿痛:见血飞鲜根适量,捣烂外敷。” ⑦《福建药物志》:“治跌打损伤:飞龙掌血根30~60g,乌药15g。水煎加酒少许,日服1剂,连服2~3天。” ⑧《福建药物志》:“治风湿关节痛:飞龙掌血根30g,白糖适量,或加土细辛6g,水煎服,连服1周。” ⑨《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刀伤出血:见血飞、铁筷子各等份。诸药炕干,研细拌匀。先用矾水洗伤口,后用药粉敷伤口。”

食疗:《四川中药志》:“治跌打损伤,血滞经闭:见血飞60g,大血藤60g,川牛膝60g,红花15g。泡酒,每服5~15g。”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泽轩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飞龙掌血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泽轩;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2636.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