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水虾子草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异名:鸭脷草(《广州植物志》),田素馨(《泉州本草》)、紫熊胆、水辣椒(《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为玄参科母草属植物泥花草的全草。母草属全世界约70种,我国约26种。
原植物:泥花草Lindernia antipoda(L.)Alston[Bonnaya veronicifolia(Retz.)Spreng.;Ruellia antipoda L.]
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0~30cm。须根多。茎幼时近直立,基部匍匐,下部节上生根,长大后多分枝,绿紫色,茎、枝有沟纹,无毛。叶对生,无柄或基部渐狭而成稍抱茎的短柄;叶片矩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0.8~4cm,宽0.5~1.2cm,先端渐尖或圆钝,边缘具疏钝齿或近于全缘,两面无毛。总状花序生于茎枝顶部,长达15cm,有花2~20朵;花梗有条纹,顶端略粗,长可达1.5cm;花梗基部有一线状披针形的苞片;萼钟形,仅基部联合,5裂,裂片条状披针形,绿色;花冠唇形,紫色,淡紫或白色,长可达1cm;管长约7mm,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后方一对能育雄蕊不突出,花药互贴,前方一对退化;子房上位,花柱单一,柱头扁平,片状。蒴果线状披针形或圆柱形,长1~1.5cm,具宿萼。种子小,多数为不规则三棱状卵形,褐色,有网状孔纹。花果期春季至秋季。(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547页,1140条图)
生境与分布:生于水稻田边或潮湿的草地上。分布于我国西南及福建、广东。
生药采集:9月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霉。
药性性味:甘,平。 ①《四川中药志》:“淡,寒。” ②《泉州本草》:“甘、微辛,平。”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甘、微苦,平。”
功效:逐瘀,消肿,利尿,解毒。
主治:跌打损伤,痈疽疔肿,淋病。 ①《四川中药志》:“治跌伤、扭伤和折伤。” ②《泉州本草》:“清热解毒,逐瘀破血,通淋利小便。”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肺热咳嗽,喉炎,蛇咬伤,扭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品30~90g;捣汁或烧灰泡酒。 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四川中药志》:“治跌打损伤:水虾子草、红酸浆草、红牛膝、苎麻根,烧灰,泡酒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喉炎:水虾子草、九龙吐珠、蟛蜞菊、马勃各等量,研末。每用9g,开水冲服。”
单方应用:①《泉州本草》:“治破伤风抽搐:鲜水虾子草,捣绞汁泡酒服,每次90g。” ②《泉州本草》:“治痈疽疔疖、无名肿毒:鲜水虾子草,合酸饭粒,食盐各少许,捣敷患处。” ③《泉州本草》:“治疯狗、毒蛇咬伤:鲜水虾子草,捣绞汁泡酒温服,渣敷患处,每次90g。”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博宇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水虾子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博宇;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2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