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虾须豆


药材名称:虾须豆

名称出处:《广西中药志》

概况

异名:土甘草(《广西中药志》)。

基源:为豆科干花豆属植物干花豆的根和叶。

原植物:干花豆Fordia cauliflora Hemsl.,又名福特木(《我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历史:本品为两广民间草药。(《广西民族药简编》)和(《广西中药志》)均载。

形态:直立灌木,高达1m。嫩枝密被锈色短毛。单数羽状复叶,长可达50cm,小叶17~25,纸质至膜质,披针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4~14cm,宽1.5~5cm,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圆形,嫩时上面被疏毛,下面被白短柔毛;托叶锥状,长约2cm,宿存;小托叶长约1cm,宿存。总状花序长15~20cm;密被锈色短柔毛;花萼浅杯状,长约0.3cm.被有短柔毛;花冠淡紫色,旗瓣卵圆形,外面被疏柔毛,翼瓣长圆形,龙骨瓣短于翼瓣,二体雄蕊10,子房狭长圆形,被淡黄颜色柔毛。荚果扁,革质,棕褐色.上部较宽,成熟时开裂,长6~10cm,宽2~2.5cm,无毛。种子扁圆形,褐色,有光泽。花期6~10月,果期8~12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99页.图2528)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地页岩、山坡疏林或水旁。分布于广东、广西。

生药

采集:根,秋、冬季采挖;叶,夏、秋采摘,洗净,晒干。药材产于广东、广西。

鉴别:根圆柱形,新鲜时肉质,表面黄棕色,干燥的根色较深,表面不平,有下陷的浅纵沟,皮孔横列,呈线状突起。质硬,断面不平,带颗粒状,横切面淡黄颜色,射线不显。

药性

性味:辛、微酸,平。 ①《广西中药志》:“甘、微辛,平。”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辛、微酸,平。”

功效:散瘀消肿,润肺化痰,止咳,止痛。

主治:跌打肿痛,风湿痛,肺结核咳嗽,痈肿疮毒。 ①《广西中药志》:“根:散瘀,消肿,止痛,宁神。治跌打肿痛。” ②《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根、叶:止咳,化痰,润肺。治毒疮。”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散瘀消肿,润肺化痰。主治风湿骨痛,跌打骨折,瘀积疼痛,肺结核咳嗽,痈疮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全国中草药汇编》:“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骨痛,跌打骨折,瘀积疼痛,肺结核咳嗽:虾须豆根9~12g,水煎服。孕妇忌用。”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痈疮肿痛:虾须豆鲜根,调红糖捣烂外敷。孕妇忌用。”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汐盈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虾须豆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汐盈;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2333.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