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春蓼
名称出处:《新疆药用植物志》
概况基源:为蓼科蓼属植物春蓼的全草。
原植物:春蓼Polygonum persicaria L.
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0~80cm,茎直立或倾斜单一或分枝,无毛,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10cm,宽0.5~1cm,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近无柄或有柄,无毛或有疏毛,上面有或无褐色斑点;叶鞘筒状,抱茎,淡褐色,有伏毛或近光滑,上部边缘平,有长的纤毛。总状花序呈穗状,着生茎枝顶端,长2~3cm,宽5~8mm,苞片钟形,沿缘有纤毛,花两性,有细梗,露出苞外,花被5深裂,到达基部,裂片椭圆形,淡红色或白色,基部绿色,长1.5~3.5mm,雄蕊6;雌蕊具2花柱,稀3,瘦果广卵形,黑色,短于花被,长2~2.5mm,宽1.5~2mm,两面平,有时3棱,表面黑色光亮,花期6~10月,果期7~11月。(图见《新疆药用植物志》.第2册.14页.图7)
生境与分布:在平原地区生长普遍,常在沼泽,河渠和河谷和其它低湿处。分布于我国东北、新疆和 。原苏联、中亚、西伯利亚、蒙古以及欧洲、北美也有。
化学性质含有黄酮类[1,2]和有机酸类[3]。黄酮类:5,7二羟基色原酮(5,7-dihydroxychromone)、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O-半乳糖甙(Quercetin-3-galactoside)、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酚-3-O-半乳糖甙(Kaempferol-3-O-galactoside)及谷甾醇(sitosterol),原花色素(1.53%)。有机酸类:蚁酸(Fomic acid)、乙酸、丙酮酸(Pyruvic acid)、戊酸、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半乳糖醛酸(Galacturonic acid)。
参考文献[1] Phytochemistry 1974;13(12);2890。[2] 中草药 1989;20(6):256。[3] CA 1984;100:3570e。
药性性味:辛,温。
功效:《长白山植物药志》:“发汗除湿,消食止泻。”
主治:风寒感冒,脘腹饱胀,腹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瀚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春蓼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瀚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2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