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打箭菊


药材名称:打箭菊

名称出处:《我国民族药志》

概况

异名:鞑新菊(《 常用中草药》),阿加塞窘、塞窘美多、塞窘、榜剋苦贡(藏名)。

基源:为菊科匹菊属植物川西小黄菊的花序。匹菊属全世界约10种,我国有10余种。

原植物:川西小黄菊Pyrethrum tatsienense(Bur.et Franch.)Ling ex Shih(Chrysanthemum tatsienense Bur.et Franch.)

历史:打箭菊为常用藏药。唐代《月王药诊》、《四部医典》和清初《日珠本草》都有记载。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7~25cm。茎单生或少数茎簇生,不分枝,被弯曲长单毛,上部及紧接头状花序部份毛稠密。基生叶叶柄长1~3cm,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5~7cm,宽1~2,5cm,二回羽状全裂,或二回掌状或掌式羽状分裂,一回侧裂片5~15对,末回侧裂片线形,宽0.5~0.8mm;茎叶少数,无柄,直立贴茎,与基生叶同形并等样分裂,叶绿色,有稀疏长单毛或几无毛。头状花序单生茎端;总苞直径1~2cm,总苞片约4层,外层线状披针形,长约6mm,中内层长披针形至宽线形,长7~8mm,外层基部和中外层中脉有稀疏长单毛,或全部苞片灰色,被稠密弯曲长单毛,苞片边缘黑褐色或褐色,膜质;舌状花桔黄颜色或微带桔红色,舌片线形或宽线形,长达2cm,顶端3齿裂。瘦果长约3mm,具5~8条椭圆形突起纵肋;冠状冠毛长约0.1mm,分裂至基部。花果7~9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511页.图643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500~5200m的高山草甸,灌丛或山坡砾石地。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 。

化学性质

含黄酮、氨基酸、有机酸等。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49。

药性

性味:苦,寒。

功效:消炎止痛,活血,散瘀。

主治:用于跌打损伤,头痛。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雨泽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打箭菊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雨泽;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2092.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