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土牡蛎


药材名称:土牡蛎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

基源:为蚌科动物圆顶珠蚌的贝壳。

原动物: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Gray)

历史:本品古本草未载,见于《四川中药志》,谓有:“固精敛汗,散结软坚”之功能。《中药大辞典》、《我国药用动物志》及《我国药用动物名录》均收载入药。

形态:贝壳不大,外形呈长椭圆形,长度为高度的2倍强。前部钝圆,后部伸长,末端稍窄扁。壳面生长线粗大,呈同心圆状。铰合部发达,左壳有2个拟主齿和2个长侧齿,拟主齿一个向前伸,一个在壳顶下方;左壳有2个拟主齿和1个长大侧齿,在前方的拟主齿极小。

生境与分布:生活在湖泊、河流及池塘内。我国广泛分布。

生药

采集:冬季水枯时,在河滩沙坝上收集,洗净泥沙,晒干。药材产于四川。

鉴别:半椭圆形或船形,壳片沉重厚实,腹面边缘较薄,顶部较厚。外表棕褐色或灰棕色,角质层多已剥落,呈粉灰状,角质层质地较光滑,有较细的环纹;内表面银白色,有光泽,附有白色粉霜,易粘手。质坚硬,断面起层。石灰气味。以色白、壳厚实、沉重、表面带粉灰和有光泽者为佳。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去净泥沙,打碎后生用,或煅后研成粉末用。其粉在四川称为“蛤粉”。

贮藏:置干燥处。

药性

性味:咸、涩,微寒

归经:入肝、肾二经

功效:固精敛汗,散结软坚

主治:盗遗精,红崩白带,瘰疬结核,虚热外浮,头晕烦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8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虚寒脾弱者忌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龙骨,治头晕、烘热及盗汗,遗精。 ②配麻黄根、浮小麦,治白汗,盗汗。 ③配海螵蛸,治白带过多。

方选和验方: ①清带丸(《四川中药志》)治赤白带下;土牡蛎、山药、龙骨、海螵蛸、茜草。研末为丸服。 ②消核丸(《四川中药志》)治瘰疬结核:土牡蛎、贝母、夏枯草、玄参。研末为丸服。 ③牡蛎散(《四川中药志》)治自汗不止:土牡蛎、黄芪、麻黄根、浮麦,研末为散服。

单方应用:《四川中药志》:“治阴虚阳亢,烦躁头晕,虚热外浮及盗汗遗精:土牡蛎、龙骨。煎汤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宇吉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土牡蛎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宇吉;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1952.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