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樗叶


药材名称:樗叶

名称出处:《新华本草纲要》

概况

异名:樗木叶(《新华本草纲要》)。

基源:为苦木科臭椿属植物臭椿的叶。臭椿属全世界约10种;我国有5种,其中3种供药用。

原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 (Mill.)Swingle(Pongelion glandulosum Pierre)(《我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臭椿原名樗白皮,始载于《唐本草》附于“椿木叶”项下。历代本草多有收载,如《图经本草》载:“椿木、樗木,二木形干大体相类,但椿木实而叶青可啖,樗木疏而气臭,膳夫亦能熬去其气。北人呼樗为山椿,江东人呼为鬼目,叶脱处有痕如樗蒲子,又如眼目,故得此名。”《纲目》收入木部乔木类椿樗条。可见历代本草中认为椿木、樗木为两种药物,但效用相同,而樗木较椿木效用好,故现今市场上主要以樗木,即臭椿的根皮药用是合宜的。臭椿为苦木科植物;而椿木则为楝科植物香椿。《我国药典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均将樗叶载入。

形态:落叶乔木,高可达20m;树皮平滑有直的浅裂纹,嫩枝赤褐色,被疏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45~90cm;小叶13~25,揉搓后有臭味,具柄,卵状披针形,长7~12cm,宽2~4.5cm,基部斜截形,顶端渐尖,全缘,仅在基部常有1~2对粗锯齿,齿顶端下面有1腺体。圆锥花序顶生;花杂性,白色带绿;雄花有雄蕊10枚;子房为5心皮,柱头5裂。翅果矩圆状椭圆形,长3~5cm。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405页.图1396)

生境与分布:臭椿为阳性树种,多生于向阳山坡或灌丛中;村庄家前屋后多栽培。分布几遍全我国。

化学性质

叶含槲皮甙(Quercetrin)、异槲皮甙(Isoq-uercetrin)、槲皮素(Quercetin)[1]。

附 种子含油约35%[1],2,6-二甲氧基苯醌(2,6-Dimethoxy-p-benzofuinone)、臭椿内酯(Ailan-tholide)、查杷任酮(Chaparinone)、苦木苦素[2~4]。

参考文献

[1] CA 1937;31:24597。[2] Mat Nat 1963;35(5):348。[3] Tetrahedron Lett 1964;(52):3983。[4] Ann Chim Appl 1942;32:255。

药性

性味:①《唐本草》:“味苦,有毒。” ②《纲目》:“苦,温。有小毒。”

主治:《唐本草》:“主洗疥疮,风疽。水煮叶汁用之。”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福建药物志》:“治白带:鲜樗叶60g,茶油炒食,每日1次。” ②《福建药物志》:“治肺痈:鲜樗叶适量,捣烂绞汁50ml服。” ③《福建药物志》:“治跌打损伤,筋骨扭伤:鲜樗叶捣烂绞汁50ml,调红糖服。”

食疗:《福建药物志》:“治白带:鲜樗叶60g,用鸡、鸭肉炖食。”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风睿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樗叶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风睿;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1948.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