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黄果茄
名称出处:《我国植物志》
概况异名:大苦果、野茄果(云南)、刺天果(四川)、黄水茄、黄天茄(福建)、大苦茄(《我国高等植物图鉴》)。
基源:为茄科茄属植物黄果茄的根、叶和果。
原植物:黄果茄Solanum xanthocarpum Schrad.et Wendl.。茄属植物全世界约2000种,我国39种14变种。
形态:直立或匍匐草本,高50~70cm,全株被星状毛和细长针状皮刺。叶互生,叶柄长2~3.5cm,叶片卵状矩圆形,长4~6cm,宽3~4.5cm,羽状深裂,裂片5~9枚,边缘波状,叶端尖或钝,叶基近心形,偏斜。聚伞花序腋外生,有花3~5朵,花萼钟状,径约1cm,花冠蓝紫色,辐状,径2.5cm,5裂,雄蕊5枚,雌蕊子房卵圆形,花柱长1cm,柱头截形。浆果球形,径1~2cm,初时绿色,具深绿色条纹,熟时淡黄颜色,种子肾形,扁平。花期冬至夏季,果熟期夏季。(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724页.图5402)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25~880m干旱河谷沙滩,广布于热带亚洲、大洋洲和非洲;我国产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云南等省。
生药采集:夏、秋季采根;秋、冬季采果实;洗净,晒干或鲜用。
化学性质含澳洲茄碱(Solasonine)、澳洲茄边碱(Sola rgine)、刺茄碱(Sola surine)、澳洲茄胺(Solasodine)、β-谷甾醇半乳糖甙(Galacloside β-sitosterol)、咖啡酸甲酯(Methyl caffeate)、咖啡酸(Caffeic acid)[1]。果含澳洲茄胺[2~4]。
参考文献[1] J Chem Soc Pak 1983;5(2):99(CA 1983;99: 155250z)。[2] CA 1986;105:102406r。[3] CA 1989;110:218886e(Indian Drugs 1989;26(6):295)。[4] CA 1994;120:279971g。
药性性味:苦、辛,温。
功效:清热利湿,消瘀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睾丸炎,牙痛,疮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炖鸡。外用:擦患处或研末撒。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治牙痛:黄果茄干根15g。水煎服或煎浓汤漱口。” ②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治头部发疮:黄果茄鲜果,切成两半,擦患处。” ③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拔脓头:黄果茄子,置新瓦上焙干,研末撒患处。”
食疗:①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治睾丸炎:黄果茄根7株,马鞭草根5株,灯笼草根7株,合猪腰子炖服;合青壳鸭蛋炖服亦可。” ②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治手足麻痹,风湿性关节炎:黄果茄鲜根60~90g,炖母鸡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高逸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黄果茄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高逸;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1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