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独脚疳
名称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概况异名:金锁匙(福建),干草、黄花草(广东),地丁草(广西),矮脚子(江西),地连枝(贵州)。
基源:为玄参科独脚金属植物独脚金的全草。独脚金属全世界有20种;我国产3种,2种入药。
原植物:独脚金Striga asiatica(L.)O.Kuntze(Buchnera asiatica L.)
形态:一年生半寄生草本,高10~20(~30)cm,直立,全体被刚毛。茎单生,少分枝。茎下部叶常为对生,上部叶为互生,互柄;叶片较狭窄,仅基部叶为狭披针形,其余的为条形,长0.5~2cm,有时呈鳞片状。花无梗,单生于叶腋或在茎顶端形成穗状花序,常有1对小苞片;花萼管状,有纵棱10条,长4~8mm,5裂几达中部,裂片钻形;花冠高碟状,花冠筒顶端急剧弯曲,檐部开展,2唇形,上唇短,2裂或微凹,下唇3裂;雄蕊4枚,2强,花药仅1室,顶端有突尖,基部无距;柱头棒状。蒴果卵形,包于宿存的萼内。种子多数,卵状长圆形,种皮具网纹。花期8~9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67卷.第2分册.360页.图95)
生境与分布:生于丘陵荒草地或庄稼地,寄生于寄主的根上。分布于我国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亚洲热带和非洲热带广布。
生药采集: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晒干。药材产于广东、广西等地。
鉴别:全草黄褐色或绿褐色。茎细,被灰白色糙毛。叶线形或披针形,多数脱落。中部以上为稀疏的穗状花序,花冠大多已脱落,萼管状。蒴果黑褐色,内藏于萼筒中,花柱残存。种子细小,黄棕色。以植株完整、带绿色、无泥砂杂质者为佳。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芹菜素(Apigenin)、刺槐素(Acacetin)、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5,7-二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5-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5-Hydroxy-7,3′,4′-trimethoxyflavone)、金圣草酚(Chrysoeriol)、5-甲氧基-3[(8Z,11Z)十五碳-8,11,14-三烯]苯-1,2,4-三醇(5-Methoxy-3-[(8Z,11Z)pentadeca-8,11,14-trienyl]benzene-1,2,4-triol)、氨基酸、有机酸等[1~3]。
参考文献[1] CA 1987;106:4740w。[2] J Nat Prod 1985;48(3):491。[3]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22。
药性性味:甘、淡,平。 ①《生草药性备要》:“淡,平。” ②《本草求原》:“甘、淡,平。” ③《南宁市药物志》:“甘,平,微苦。” ④《泉州本草》:“淡,有微毒。”
功效:清肝、健脾,消食,杀虫。
主治:治小儿伤食、疳积、黄肿、夜盲。 ①《生草药性备要》:“除小儿黄气,虫积。” ②《本草求原》:“消疳积黄肿。” ③《南宁市药物志》:“退热解渴,消食,治疳积烦渴。” ④《野生药用植物图说》:“治肝经病。” ⑤《泉州本草》:“杀虫,解毒,清心火。” ⑥《福建中草药》:“健脾消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小儿疳积:独脚金、地耳草、瓜子金、山扁豆、山花生各等量,共研细粉。每日6~9g与瘦猪肉或肝类同蒸,分3次服;或煎水过滤后服。” ②《闽南民间草药》:“治小儿疳积,夜盲:独脚柑9~15g,与猪肝煮熟服,日服1次。” ③《福建中草药》:“治小儿伤食:独脚金的干全草、截叶铁扫帚各9~15g。水煎服。” ④《福建中草药》:“治夜盲:独脚金15~30g,与肝类煮服。” ⑤《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黄疸型肝炎,眼结膜炎,失眠:独脚金,用量成人9~15g,小儿3~9g。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瀚玥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独脚疳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瀚玥;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1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