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岩黄芪
名称出处:《新疆中草药》
概况基源:为豆科岩黄芪属植物紫花岩黄芪的根。
原植物:紫花岩黄芪Hedysarum austrosibiricum B.Fedtsch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粗壮,茎直立。高50~100cm,多分枝。单数羽状复叶,小叶矩圆形,托叶膜质,棕色。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近基部有2枚小苞片,披针形,萼齿5,长短不等;花冠蝶形,淡紫红色;雄蕊10,二体(9+1),花柱长,丝状,内向折曲,柱头顶生。荚果扁,连珠状,有网纹,边缘具狭翅。花果期7~8月。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林间草地或灌林下。分布于新疆。
药性性味:甘,温。
功效:补气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尿,消肿。
主治:《新华本草纲要》:“体虚无力,胃口不好,大便稀,贫血,慢性肾炎,浮肿,疮疖痈疽,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临床应用《全国中草药汇编》谓:“产于新疆,代红芪入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康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岩黄芪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康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1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