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扛板归
名称出处:《万病回春》
概况异名:犁尖草,河白草,倒挂紫金钩(《本草纲目拾遗》),刺犁头(《植物名实图考》),老虎刺(《湖南药物志》),蛇倒退(《贵阳民间草药》)。
基源:为蓼科蓼属植物贯叶蓼的全草。
原植物:贯叶蓼Polygonum perfoliatum L.〔Persicaria perfoliata(L.)H.Gross〕
历史:扛板归最早记载於明代龚延贤所著《万病回春》曰:“扛板归,五月生,至九月见霜即罕有。叶尖青,如犁头尖样,藤有小刺,子圆如珠、生青熟黑……清《纲目拾遗》误将此植物与雷公藤相混淆云:“雷公藤,生阴山脚下,立夏时发苗,抽茎蔓生,茎穿叶心,茎上又发叶,叶下圆,上尖如犁耜,又类三角风,枝梗有刺……”这里所写的均为本种,但记述:“出江西者力大,土人采之毒鱼,凡蚌螺之属亦死,其性最烈,所述乃是另一种有毒植物。《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有刺犁头,云:“刺犁头,一名蛇不过,一名急解索,一名退丘草,江西,湖南有之,菱生,红茎,微刺茸密,茎叶皆似荞麦,开小粉红花成簇,无办,结碧产有棱,不甚圆,每分杈处有圆荽一片似蓼,江西船者多蓄久,以作浴汤,云暑月无疮疖,湖南俚医以为丘丸,治痢渴之药”所说即本种,但他又说:“按采图经成德军所产萆薢叶似荞麦子,三棱,殆即此草,其主治祛湿,通利亦与萆薢相近。”这里所述是不正确的,这种萆薢应是薯蓣科植物。
形态:多年生蔓性草本,全体无毛,茎有棱,棱上有倒钩刺,多有分枝,绿色,有时带红色,长1~2m,叶互生,近于三角形,长宽均为2~5cm,淡绿色,下面叶脉疏生钩利,有时叶缘散生钩刺,叶柄质状着生,几与叶片等长,有倒生钩刺;托鞘叶状,圆形或卵圆形,包茎,直径2~3cm。短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花小多数,具苞,每苞含有2~4朵,花被5裂,白色或淡红紫色,裂片卵形,不甚展开,随果实而增大而变为肉质;雄蕊8,雌蕊1,子房卵圆形,花柱二叉状。瘦果球形,径约3mm,暗褐色,具光泽,包含在蓝色花被内。花期6~8月,果期9~10月。(图见《中药大辞典》.1册.870页.1749条图)
生境与分布:多生长於荒芜的沟岸边,我国南北各均有分布。原苏联西伯利亚黑豆、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印度、尼泊尔也有分布。
生药栽培:适于温暖湿润的环境,以肥沃的壤土为宜。用种子繁殖,于3~4月播种,按行株距各40cm开浅穴,每穴播下种子5~6粒,每亩用种量1kg,播后盖上草木灰,再覆上细土,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每穴定苗2~3株,并用人畜粪水追施1次。为改善通风透光,田间可插树枝、竹竿,供攀援生长。
采集: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药材主于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
鉴别:茎细长,有四棱,直径1~4mm,棱上有倒生钩状刺,表面紫棕色或棕色,节略膨大,节间长2.5~5cm,节处具托叶鞘碎落后的环状痕;折断面近方形,纤维性,黄白色,中有白色疏松的髓或小孔隙。叶片多皱缩,展平后近等边三角形,淡棕色或黄绿色,叶背主脉及叶柄上疏生小钩状刺。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气微弱,味微酸。以叶多、色绿、无霉蛀者为佳。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全草含黄酮甙、蒽甙、强心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鞣质和糖类[1]。根和根茎含靛甙(indican),并含少量大黄素和大黄酚[2]。
参考文献[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70。[2] 药学杂志(日) 1954;74(3):224。
药性性味:酸、苦,平。 ①《万病回春》:“酸。” ②《生草药性备要》:“苦,和。” ③《南宁市药物志》:“酸,平。” ④《贵阳民间药草》:“酸、苦,寒,有小毒。”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酸,凉。”
功效:利水消肿,清热,泄泻,活血,解毒。
主治:水肿,黄疸,泄泻,疟疾,痢疾,百日咳,淋浊,丹毒,瘰疬,湿疹,疥癣。 ①《物理小识》:“治瘰疬,亦可截疟。” ②《生草药性备要》:“止泻,浸疳,疔,痔疮,能散毒”。 ③王安卿《采药志》:“治反胃噎膈,疟疾,吐血,便血,喉痹,食积心疼,虚饱腹胀,阴*肿大,跌打内肭,发背疔疮,乳痈,产后遍身浮肿。” ④《纲目拾遗》:“治臌胀,水肿,痞积,黄白疸,疟疾久不愈,鱼口便毒,疬,跌打,一切毒蛇伤。” ⑤《植物名实图考》:“行血气、治淋浊。” ⑥《贵州民间方药集》:“外用治黄水疮” ⑦《南宁市药物志》:“收敛清毒。治痢疾,金疮,湿疹;外用治疥癣。” ⑧《四川中药志》:“化管生肌。治气虚头昏,哮喘,眼生云翳,水肿。” ⑨《闽东本草》:“治龋齿。” ⑩《上海常用中草药》:“治肾炎水肿,风火赤眼,带下,蜂刺。” ⑾《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百日咳,急性扁桃体炎,肠炎,痢疾,肾炎水肿;外用治带状疱疹,湿疹,痈疖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21~45g)。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
方选和验方: ①《救生苦海》:“治水肿胀:扛板归15g,平地木、天青地白草各9g,车前草12g,路路通5个(打碎)。煎服。” ②《贵阳民间药草》:“治似麻风型的脱节癞:扛板归(红色)煎水洗;另辰砂草、旱莲草、车前草(鲜者)各45g,水煎内服。” ③《中药大辞典》:“治急性扁桃体炎:石豆兰30g,扛板归75g,一枝黄花15g。水煎,分2次服,日1剂。”
单方应用:①《江西民间草药》:“治缠腰火丹(带状疱疹):鲜扛板归叶,捣烂绞汁,调雄黄适量,涂患处,1日数次。” ②《福建中草药》:“治痈肿:鲜扛板归全草60~90g。水煎,调黄酒服。” ③《闽东本草》:“治乳痈痛结:鲜扛板归叶洗净杵烂,敷贴于委中穴;或与叶下红共捣烂,敷脚底涌泉穴,右痛敷左,左痛敷右。” ④《贵阳民间草药》:“治黄水疮:蛇倒退叶(为细末)30g冰片1.5g。混合,调麻油涂搽。” ⑤《福建中草药》:“治下肢关节肿痛:鲜扛板归全草60~90g。水煎服。” ⑥《江西民间草药》:“治附骨疽:扛板归21~30g,水酒各半煎2次,分服;以渣捣烂敷患处。” ⑦《万病回春》:“治蛇咬伤:扛板归叶不拘多少,捣汁酒调,随量服之,用渣敷伤处。”
食疗:①《江西民间草药》:“扛板归20g,野南瓜根150g,猪瘦肉200g炖汤,以汤煎药服。治瘰疬。” ②《江西民间草药》:“扛板归20~50g,猪大肠不拘量同炖服。治痔漏。”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向阳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扛板归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向阳;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1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