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鱵鱼


药材名称:鱼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箴鱼(《山海经》),铜哾鱼(《临海异物志》),姜虫鱼(《纲目》),针工鱼(《医林纂要》),针鱼(《动物学大辞典》),单针鱼、针扎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

基源:为科属动物鱼,药用其肉。

原动物:鱼Hemirhamphus sajori(Temminck et Schlegel)

形态:体细长,略呈圆柱形,背腹缘微凸,尾部渐细,体长约16~24cm,头长,前端尖,顶部及两侧平坦,腹面较狭。口小。眼较大,距上颌尖端和鳃盖后缘的距离相等,眼间隔平坦。鼻孔大,位于眼的前上方。上颌尖锐,呈三角形的片状,中央微有线状隆起,下颌延长呈一扁平针状喙。牙细小,有了牙尖,在两颌排列成一狭带。鳃孔宽,鳃盖膜分离,不与颊部相连。鳞圆形,薄而易脱落。侧线很低,位于体两侧近腹缘,薄而易脱落。侧线鳞。背鳍15~17,与臀鳍相对,其起点微在臀鳍前。臀鳍16~18,与背鳍同形,臀鳍基短于背鳍基。胸鳍短宽。腹鳍小,腹位。尾鳍分叉。体银白色,背面暗绿色,体背中央自后颈起有一淡黑色线条。体侧各有一银灰纵带,头部及上下颌皆呈黑色。胸鳍的基部及尾鳍有细微的黑色点。(图见《我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227页.图246)

生境与分布:栖息于浅海、河口,有时亦入淡水中,常跃出水面。分布于我国沿海和长江等各大河流中。

生药

采集:四季捕捉,捕后去内脏,洗净晒干备用。

药性

性味:①《纲目》:“甘,平。” ②《医林纂要》:“甘、苦,平。”

功效:滋阴,补气,解毒。

主治:①《食物本草》:“食之治疫。” ②《医林纂要》:“滋阴,能穿溃痈毒,作汤服之。” ③《我国药用动物志》:“主治阴虚内热,盗汗烦热及疮疡不易收口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作汤,100~200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我国动物药》:“治肺结核,症见阴虚烦热、盗汗:鱼肉50g,十大功劳30g。水煎服,日服2次。” ②《我国动物药》:“治阴疮久不收敛:鱼肉50g,地锦草20g,水煎服,日服2次。”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俊名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鱵鱼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俊名;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1844.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