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两栖蓼
名称出处:《贵州草药》
概况异名:小黄药(《贵州草药》)。
基源:为蓼科蓼属植物两栖蓼的全草。
原植物:两栖蓼Polygonum amphibium L.
形态:多年生草本.常生水中。茎横走,无毛,节上生不定根。叶浮于水面,有长柄,叶片长圆形或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2.5~4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心形,有时圆形,两面均无毛,表面有光泽,中脉下凹,背面主脉凸起,有数对与中脉近垂直的平行脉;叶柄由托叶鞘中部以上伸出;托鞘管状,长1~2cm,被短伏毛,先端截形,边缘有齿。花序穗状,紧密,椭圆形或长圆形,长2~4cm,伸出水面,有时在总花梗基部侧生1个,较小花穗,总花梗较长;苞三角形,内含3~4朵花;花梗极短;花被粉红色,稀白色,5深裂,长约4mm,裂片卵状匙形,覆瓦状排裂;雄蕊通常5枚,与花被对生;花柱2个,基部合生;子房倒卵形,微扁平。果实褐黑色,倒卵形,两面凸起,长约2.5mm,有光泽。花期5~7月,果期7~8月。(图见《秦岭植物志》.147页.图123)
生境与分布:生于低海拔湖泊、池塘的静水或流的浅水中。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广布于亚洲和欧洲。
生药采集:夏、秋季采收全草。
化学性质含金丝桃甙、萹蓄甙、槲皮素、山柰酚、槲皮黄甙(Quercimeritr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绿原酸、咖啡酸及微量生物碱。
参考文献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00:20。
药性性味:苦,平。 《贵州草药》:“平,苦。”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痢疾,脚浮肿,疔疮。 《贵州草药》:“清热利湿。治痢疾,脚浮肿,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贵州草药》:“治疔疮:小黄药、野烟各9g,捣绒外敷。”
单方应用:《长白山植物药志》:“治痢疾:两栖蓼10~15g,水煎服。”
参考文章两栖蓼的介绍观赏园艺两栖蓼的形态特征观赏园艺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芷萌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两栖蓼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芷萌;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1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