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大地棕根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异名:山棕、土七厘丹、棕参(福建),大地棕(四川),野棕(云南、广西)。
基源:为石蒜科仙茅属植物大叶仙茅的根茎。
原植物:大叶仙茅Curculigo capitulata(Lour.)O.Kuntze(C.recurvata Ait.f.),又名大白及、松蓝(广西)。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m余。根茎粗厚,块状,具细长的横走茎。叶4~7枚,长圆状披针形,长40~90cm,宽5~14cm,顶端长渐尖,全缘,具折扇状脉;叶柄长30~80cm。花茎通常短于叶,长(10-)15~30cm,被褐色长柔毛;总状花序强烈缩短成头状,附垂,长2.5~5cm,具多数排列紧密的花;苞片卵状披针形,长1.5~2.5cm,被毛;花黄颜色;花被裂片卵状长圆形,长约8mm,宽3.5~4mm,外轮的背面被毛,内轮仅背面中脉被毛;雄蕊长约为花被裂片的2/3;花丝很短,长不超过1mm;花药线形,长约5mm,花柱比雄蕊长,柱头近头状,极浅的3裂。浆果球形,白色,直径4~5mm,无喙。种子黑色,表面具不规则的纵凸纹。花期5~6月,果期8~9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547页.图7924)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850~2200m的林下或阴湿处。分布于福建南部、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南部至西南部、 ,印度、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缅甸、越南、老挝、马来西亚也有分布。
生药栽培:适于温暖湿润环境。宜在阴湿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栽培。用分株繁殖。在10~11月采收时,将地下根茎及小苗分割下,作种苗,按行株距各33cm开穴,深10~13cm,每穴栽根茎2~3根或栽小苗1株。栽后覆土压紧,盖上草木灰或堆肥。春季出苗或返青后,注意中耕除草,适时追肥2~3次;冬季结合中耕培土,清除田间枯叶,撒盖堆肥,以防霜冻。
采集:夏、秋季采挖,洗净,除去茎叶、须根,晒干。药材产于四川、广西。
鉴别:根呈块状,节明显,有圆点状的须根痕,顶端有残留的叶痕。质硬,不易折断,横面白色,中柱显著。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药性性味:苦,温。 ①《四川中药志》:“微苦,温。” ②《新华本草纲要》:“苦、涩,平。”
功效:润肺化痰,止咳平喘,补肾固精,祛风消肿。
主治:肾虚咳喘,腰膝酸痛,白带,遗精,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①《广西中药志》:“散瘀,消肿,祛风湿。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 ②《四川中药志》:“补虚劳,调经。治虚劳咳嗽,腰脚腿软痛,妇女红崩白带,及男子遗精白浊。” ③《中药大辞典》:“补虚,调经,祛风湿,行瘀血。治虚劳咳嗽,遗精,白浊,崩漏,带下,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8g;或炖肉食。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四川中药志》:“镇咳,祛痰平喘:大地棕根制成蜜丸或片剂。每丸重10g(其中含蜜5g),日服3次,每次1~2丸。片剂每片0.5g,日服3次,每次8片。10天为1疗程。”
食疗:①《四川中药志》:“治虚劳咳嗽:大地棕根、白鲜皮、沙参各适量。炖鸡服。” ②《四川中药志》:“治妇女月经不调,男子久治不愈的白浊:大地棕根、百花草、白鲜皮、鸡冠花、土洋参、三白根、棕树根各适量。炖猪蹄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吉羽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大地棕根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吉羽;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1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