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石蚕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沙蚕(《本经》),石蠹虫(《别录》),石下新妇(《本草拾遗》)。
基源:为石蚕科动物石蛾的幼虫。
原动物:石蛾Phnganea japonica Ml.
历史:本品首载于《本经》,列为下品,曰:“主五癃,破石淋,堕胎。内解结气,利水道,除热。”《中药大辞典》亦收载入药。
形态:体形如蛾,黄褐色,长约2cm,展翅阔6cm。头部略呈卵形,黄颜色,头顶密被黄颜色及白色刚毛。复眼1对,单眼3个。口器退化小颚与下唇形成短吻管,适于啜吸。触角1对,基节及末端均黄颜色,其中央则呈黑褐色。前胸短小,前胸背密生黄颜色及白色刚毛。中胸背大,两侧各有1黑褐色纹。翅2对,密生短毛,不透明,后翅大于前翅;前翅的前缘黄褐色,散布有小型的褐纹,中央有1黑色大纵条,内缘及后缘皆灰褐色,有褐色棱纹,后翅深黄颜色,外缘暗黑色。足3对,黄颜色,腿节及跗节的大部为黑褐色。尾端有突出的长刺2条。幼虫略似蚕,有胸足3对,腹部有原足1对,并有腮。
生境与分布:成虫多出现于水边的草木上。卵产于水边的石上或草根上,幼虫孵化后入水中,用丝腺的分泌物缀含叶片、木片、砂石等造成各种管状的栖管而藏身其中,露出头,胸及足匍行于水底。食水草或小草,渐次化蛹而成为成虫。
药性性味:咸,寒。 ①《本经》:“咸,寒。” ②《吴普本草》:“雷公:咸。” ③李当之《药录》:“咸、微辛。” ④《别录》:“有毒。”
功效:利尿通淋。
主治:石癃,小便不利,石淋。 ①《本经》:“主五癃,破石淋,堕胎。内解结气,利水道,除热。” ②《别录》:“主石癃,小便不利。”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飞掣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石蚕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飞掣;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1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