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海蛤壳


药材名称:海蛤壳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海蛤(《本经》),蛤壳(《本草原始》)。

基源:为帘蛤科青蛤属动物青蛤,文蛤属动物文蛤的贝壳。

原动物:青蛤Cyclina sinensis(Gmelin)。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又名花蛤、黄蛤(《我国动物药》)

形态:青蛤贝壳较薄,近圆形。高度与长度几乎相等,宽度较大。壳面淡黄或棕红色,生活时,常为黑色。贝壳内面为白色或淡红色,边缘淡紫色,具有整齐的小齿,铰合齿发达。

生境与分布:生活于近海泥沙质的海底。

文蛤 贝壳大而坚厚,略呈三角形,但腹缘较圆。贝壳表面膨胀而光滑,外被一层光泽如漆的黄灰色壳皮。由壳顶开始常有许多环形的褐色带,顶部具有齿状花纹,较老的个体壳顶的表皮易脱落而现白色。贝壳内面呈白色,顶端铰合部有小齿。生活于浅海泥沙中,有移动习性。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

生药

采集:春至秋季捕捉,食肉取壳,洗净晒干。我国沿海地区均产。

鉴别

青蛤 贝壳类圆形,壳长、高均为4~6cm,壳宽2~3.5cm。壳顶突出,位于背侧中央。外表淡黄颜色或棕红色。同心生长轮纹凸出壳面略呈环肋状,在顶端细密,至腹面渐变稀而粗。壳内面白色或淡红色,边缘淡紫色,具整齐的小齿纹。铰合部狭长而平,左右两壳均具3个主齿,集中于铰合面前部,无侧齿。

文蛤 贝壳扇形或类圆形,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形,两壳大小相等,两侧不等。长3~10cm,高2~8cm,宽3~5cm。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外表黄褐色,光滑,同心生长轮纹清晰,常在背部有锯齿状或波状褐色花纹。壳内面白色,前后缘有时略带紫色。铰合部较宽,右壳具3个主齿及2个前侧齿,两个前主齿短而高,呈倒“V”字形排列,后主齿1个,长,与背缘平行,齿面具纵沟,沟内有波形横脊,前侧齿短而高。质坚硬、断面可见层纹。无臭,味淡。以光滑、洁净者为佳。

加工炮制:蛤壳:将海蛤壳洗净,晒干,碾成碎块。煅蛤壳,取净蛤壳置无烟火上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碎。蛤粉:将煅蛤壳碾至细粉末状。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碳酸钙、壳角质等。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44。

药性

性味:苦、咸,寒。 ①《本经》:“味苦。” ②《别录》:“咸。” ③《药性论》:“咸。有小毒。”

功效: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水清肿。

主治:肺热痰稠,咳嗽气喘,瘿瘤,痰核,水肿,小便不利,积聚,血痢,痔疮,崩漏,带下,胃痛泛酸,疮疡溃后久不收口。 ①《本经》:“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 ②《药性论》:“治水气浮肿,利小便,治咳嗽上气,项下瘿瘤。” ③《日华子本草》:“疗呕逆,胸胁胀急,腰痛,五痔,妇人崩中带下。” ④《纲目》:“清热利湿,化痰饮,消积聚,除血痢,妇人血结胸,伤寒反汗,搐搦,中风瘫痪。”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蛤粉宜包煎;入丸散1~3g。外用:适量。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半夏、桑白皮、苏子,治咳喘痰多。 ②配葶苈、防己、杏仁,治咳逆上气。 ③配海藻、牡蛎、夏枯草,治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大。 ④配青黛,治慢性气管炎。 ⑤配香附,治胃痛。

方选和验方: ①《医学纲目》:“治痰饮心痛:海蛤(烧为灰,研极细,过数日,火毒散,用之)、瓜蒌仁(蒂穰同研)。上以海蛤入瓜蒌内,干湿得所为丸。每服50丸。” ②《圣惠方》:“治水肿,咳逆上气,坐卧不得:海蛤30g(细研),甜葶苈30g(隔纸炒令紫色),汉防己30g,杏仁0.3g(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甘遂30g(煨令微黄),桑根白皮30g(锉)。上药,捣罗为末,以枣肉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 子汤下7丸。” ③海蛤散(《普济方》)治小儿疳水,肿满气急:海蛤、泽泻、防己各0.3g,萝卜子30粒。上为末。3岁3g,酒调下,连进2服,小便利,即效。 ④海蛤索饼(《圣济总录》)治水气头面浮肿,坐卧不安或嗽喘者:海蛤(捣研如面)30g,甘遂0.3g(为末,绢罗如面,用白面和作剂),郁李仁(汤浸去皮,微炒,研)30.3g。上3味,以桑根白皮30g,用水400ml煮,如嫩,即加干枣30枚,擘破,同煮取200ml,去滓,取入前件药,和,如作索饼法,煮令熟,看冷暖得所,空腹服食。须臾快利,小便甚多。勿怪。 ⑤海蛤散(《圣济总录》)治瘿瘤:海蛤(研)、人参、海藻(马尾者,汤洗去咸,焐)、白茯苓(去黑皮)、半夏(水煮一二沸,去滑,切,焙)各18g。上5味,捣罗为散。每服2g,入猪靥子末2g,甜藤10g(去根五寸取之),甘草3g,水750ml,同煎取150ml,分3次。每次调散4g,临卧服。 ⑥海蛤散(《类证活人书》)治妇人伤寒血结胸膈,揉而痛不可抚近:海蛤、滑石、甘草(炙)各30g,芒硝15g。上捣罗为散。每服6g,鸡子清调下。 ⑦神白散(《杨氏家藏方》)治鼻衄不止:蛤粉30g(研极细,罗五七遍),槐花15g(炒令焦,碾为末)。上研令极匀细。每服3g,新汲水调下。如小可只用1.5g。兼治便血不止,不拘时候。 ⑧《山东中草药手册》:“治咳喘痰多:海蛤壳、半夏、桑皮、苏子、贝母各9g,瓜蒌15g。水煎服。” ⑨《山东中草药手册》:“治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大:海蛤壳12g,海藻、牡蛎各15g,夏枯草18g。水煎服。” ⑩《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妇产科》:“治外阴炎、外阴湿疹、外阴溃疡:煅蛤粉3g,樟丹4.2g,冰片1.2g。上药研成细粉,用液体石蜡合成药膏。清洗患部后,将上药涂于患部,覆盖纱布,每天2次。” ⑾《动物药验方集成》:“治百日咳:海蛤粉30g,青黛30g,川贝15g,甘草15g。共研细末,瓶贮备用。每日3次,每次1.5g,饭后温水送服,7~10天为1疗程。” ⑿《动物药验方集成》:“治中耳炎:海蛤壳粉(炒)5g,冰片0.5g,枯矾1g。共研末,吹少许入耳内。” ⒀《青岛中草药手册》:“治慢性气管炎:海蛤壳3份,青黛1份。共研末。制成片剂,每片0.5g,每次3~5片,日3次,口服。” ⒁《青岛中草药手册》:“治胃痛:煅海蛤壳、香附各90g。共研末。每次9g,日3次,口服。” ⒂《青岛中草药手册》:“治抽风、鸡爪风:煅海蛤壳9g,广木香3g。共研末。每次12g,日2次,口服。” ⒃《青岛中草药手册》:“治酒齇鼻:煅海蛤壳15g,轻粉7.5g,青黛12g,黄柏75g,煅石膏15g。研末,加50ml芝麻油调匀,外涂患处。”

单方应用:①刘禹锡《传信方》:“治血痢内热:海蛤末,蜜水调服6g,日二。” ②《动物药验方集成》:“治咳嗽:海蛤壳研细末,开水冲服,每日2~3g,连服数日。” ③《动物药验方集成》:“治支气管炎:煅海蛤壳120g,研末。每次10g,日2次,温水冲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嘉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海蛤壳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嘉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1467.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