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王瓜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老鸦瓜(《图经本草》),马剥儿(《医学入门》),马瓟瓜(《纲目》),鸽蛋瓜(《福建民间草药》),吊瓜(《浙江中药手册》),山冬瓜、水瓜(《闽东本草》),苦瓜莲(《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基源:为葫芦科栝楼属植物王瓜的果实。栝楼属全世界约50余种;我国有34种、6变种。
原植物:王瓜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Ser.)Maxim.(Trichosanthes Cavaleria Lévl,;Bryoniei cucumeroides Ser)
历史:王瓜《本经》列为中品。现多以、本草衍义》所载为正品:“王瓜其壳径长二寸许,上微圆下尖长,七、八月熟,红赤色,壳中子如螳螂头者……根与子两用。”其描述与现今王瓜的果实与种子基本相符合。而《唐本草》和《图经本草》所记载的王瓜“叶似栝楼,圆无叉缺”及(《证类本草》)和(《植物名实图考》)王瓜的附图均与现今的王瓜不符。
形态:多年生攀援藤本。块根纺锤形,肥大。茎细弱,多分枝,被短柔毛。卷须2歧,被短柔毛。叶柄长3~10cm,密被短茸毛及稀疏刚毛;叶片阔卵形或圆形,长5~19cm,宽5~18cm,3~5浅裂至深裂,稀不分裂,边缘具细锯齿或波状齿,基部深心形,掌状脉5~7,上面被短绒毛和稀疏刚毛,下面密被短茸毛。雌雄异株;雄花组成总状花序或1单花与之并生,总花梗长5~10cm,花梗短,长约5mm,萼筒喇叭形,长6~7cm,被短绒毛,裂片线状披针形,花冠白色,裂片长圆状卵形,具极长的丝状流苏;雌花单生,子房长圆形,密被短柔毛。果实卵圆形,长6~7cm,熟时橙红色,顶端具喙。种子横长圆形,长7~12mm,深褐色,表面具瘤状突起。花果期5~11月。(图见《我国植物志).73卷.第1分册.256页.图版631-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600~1700m的山谷密林中或灌丛中。分布于华东、中南和西南各地。日本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含β-胡萝卜素、番茄烃、豆甾烯-7醇和α-菠菜甾醇[1],尚含7种蛋白酶,并具有较强的酪蛋白酶解活性[2,3]。
参考文献[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309 。[2] J Biochem 1986;99(2):569 。[3] CA 1986;105:168855t。
药性性味:苦,寒。 ①《日用本草》:“苦,平、凉。” ②《医学入门》:“酸。” ③《医林纂要》:“苦,寒。”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寒。有小毒。”
归经:心、肾、脾、胃经。 ①《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③《中草药学》:“入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利尿消肿,生津通乳。
主治:消渴,黄疸,噎膈反胃,扁桃体炎。咽喉炎,毒蛇咬伤,痈肿,经闭,乳少。 ①《日用本草》:“止热躁大渴,消肿毒,除黄疽,行乳汁,通经水。” ②《医学入门》:“治噎膈。”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毒蛇咬伤,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痈疮肿毒,跌打损伤,小便不利,胃痛。” ④《中草药学》:“胃、腹疼痛,手术后疼痛,外伤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烧存性研末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水调敷。
使用注意:虚证及孕妇忌服。根能催吐,用量不宜过大。 ①《本草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②《本草从新》:“稍稍挟虚,切勿妄投。”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指南方》:“治大肠下血:王瓜(烧存性)30g,地黄60g,黄连15g。为末,蜜丸梧子大,米饮下30丸。” ②《圣惠方》治消渴饮水:雹瓜(王瓜)去皮,每食后嚼60~90g,7度,瘥。 ③《青岛中草药手册》治黄疸:“王瓜子、郁金、茵陈、秦艽、白鲜皮各9g。水煎服。” ④《丹溪纂要》治反胃吐食:马雹儿(王瓜)灯上烧存性3g,入好枣肉,平胃散末6g,酒服。
单方应用:《青岛中草药手册》:“治鼻咽癌:王瓜果实(鲜者佳)10g,以35%乙醇50ml浸3天,加水50ml过滤,每日3~6次滴鼻,配以中药内服。”
食疗:王瓜酒(《药酒验方选》)治乳汁不下:王瓜适量,用酒煮王瓜烂熟,饮酒细咬王瓜下。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宏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王瓜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宏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1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