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野海棠


药材名称:野海棠

名称出处:《红河中草药》

概况

异名:红叶子、红双通、散血子、红酸杆、夜变红、丹叶(《中药大辞典》)。

基源:为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圆果秋海棠的全草。

原植物:圆果秋海棠Begonia aptera Hay.(B.hayatae Gagnep.)

形态:多年生多浆草本,高约40cm。茎分枝。叶互生,具长柄;叶片斜长椭圆形或不等边心形,长6~25cm,宽3~15cm,先端钝或尖,基部斜心形,边缘具细锯齿。聚伞花序,单性同株;雄花不整齐,花瓣4;雌花近整齐,花瓣5,花粉红色。蒴果扁桃形,3室,翅不明显或无。花果期7~9月。(图见《植物学大辞典》.第3册.3538页)

生境与分布:生于500~2000m低中海拔地区。分布于我国台湾。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药性

性味:酸、涩,凉。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①《中药大辞典》:“治慢性支气管炎,肺热咳嗽,外感高热,扁桃体炎,百日咳,痈疮红肿,无名肿毒,跌打损伤。”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咽喉炎,牙痛,淋巴结结核,毒蛇咬伤。外用治烧烫伤。” ③《新华本草纲要》:“用于咽喉炎,牙痛,淋巴结核,毒蛇咬伤,肿毒,食道癌;外用治烧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外用:捣敷。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承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野海棠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承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1434.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