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沙枣花


药材名称:沙枣花

名称出处:《我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概况

异名:四味果(《纲目拾遗》),银柳(辽宁)。

基源:为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植物沙枣的花。

原植物: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E.hortensis M.B.Marsch.),又名香柳、刺柳(《我国高等植物图鉴》),桂香柳(河南),吉格代(维名),则给德毛道(蒙名)。

余项参见“沙枣”条。

生药

采集:6~7月采收。

化学性质

含山柰酚[1],花白素、脂肪油0.3%[2],少量挥发油[3],氨基酸、叶绿素[4],挥发油中含3-羟基丁酮、3,3-二甲基-1-丁醇、双环〔4,2,0〕-1,3,5-辛三烯、糠醛、庚醛、2-甲基-1戊醇、1,3-环戊二酮、苯甲醛、苯乙醛、壬醛、苯甲醇、苯甲酸乙酯、苯乙醇、癸醛、苯乙酸乙酯、4,8-二甲基-7-壬烯-2-酮、十一醛、5-甲基-5-丙基-壬烷、顺-3-癸烯酸甲酯、乙酸苄酯、β-苯丙酸乙酯、1-(2-羟基-5-甲基苯)-乙酮、2,3-二氢苯并呋喃、1-十二烷醇、顺-肉桂酸乙酯、肉桂酸甲酯、反-肉桂酸乙酯、异丁香油酚、苯甲酸环戊酯,肉桂酸异丙酯、肉桂酸异丁酯、1-(4-羟基-3-甲氧基苯)-2-丙酮、1,12-十二烷二醇、肉桂酸异戊酯、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12,14-二氢-9,10〔3’,4’〕呋喃并蒽-12,14-二酮、苯甲酸苯乙酯、2-甲基-16-酸甲酯、二十一烷、1,2-苯二甲酸二丁酯、二十二烷、(-)-1,7,11-三甲基-4-(1-甲基乙基)-环十四烷醇、(Z)-9-十八碳烯酸乙酯、2-甲基十八酸甲酯、(E,E,Z,Z)-9-(1,3,6-壬三烯氧基)-8-壬二烯酸甲酯、二十三烷[5]。

参考文献

[1] CA 1971;75:95353c。[2] CA 1962;57:4757e。[3] CA 1934;28:3180f。[4] 中草药 1986;17(7):41。[5]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89;10(8):804。

药性

性味:甘、涩,温。

功效:止咳,平喘。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30g;或研末入散剂。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我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治慢性支气管炎:沙枣花30g(蜜炙),白芥子、杏仁(去皮、蜜炙)、前胡各9g,甘草3g。共研细末,每次服9g,每日6~9g。”

单方应用:《山西中草药》:“治风寒咳嗽:沙枣花(蜜炙或糖炒)9~15g,水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文言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沙枣花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文言;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1391.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