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紫草茸


药材名称:紫草茸

名称出处:《本经逢原》

概况

异名:紫矿(《唐本草》),紫梗(《纲目》),紫胶(蔡帮华《昆虫分类学》),虫胶(《中药志》),赤胶(《中药大辞典》)。

基源:为紫胶虫科胶蛤属紫胶虫在树枝上所分泌的胶质。

原动物:紫胶虫Laccifer lacca Kerr.又名胶虫。

历史:本品首载于《本经逢原》。《纲目》记述:“紫矿,乃细虫如蚁虱缘树枝造成,正如今之冬青树上小虫造白蜡一般,故人多插枝造之。”根据所述,可知古今用药吻合。

形态:雌虫身体为不规则的圆球状,呈黄褐色至紫红琥珀色。表面有3个突起;其1为 ;另2个为中胸气门,周围环绕有丝状蜡质。无足,腹部无气门。触角细小,不易见。 四周有 环和 棘围。雄虫身体为长棱形,呈鲜朱红色,体长2~3mm,前方有1对背单眼及1对腹单眼,皆细小。触角1对,细长,向前伸。翅薄,或缺如。足3对,细弱,呈浅黄颜色。(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365页.紫胶虫图)

生境与分布:主要生活于寄主树的嫩枝上。寄主植物有钝叶黄檀、秧青、三叶豆、泡火绳、酸香、大叶榕、小叶榕等树。分布于云南、四川、台湾、广东等。

生药

养殖 放养紫胶虫对于选场和寄主树是很重要的。一般选在阴坡,冬季有较长的日照时间,有利于紫胶虫过冬。在我国较理想的寄主树有牛肋巴、秧青、泡火绳和三叶豆等。放种前应做好运输和放养的工具准备工作。胶种要选择完全成熟、胶被厚、生长良好而又无病虫害的胶枝。放养时应在晴天,无大风和大雨天进行。大风会影响幼虫涌散,且会被风吹走或刮落幼虫。较好是在上午放种,因为上午是涌散最盛的时间。放种量与寄主树种和寄主树的大小有关。一般树干胸径5cm者,放种胶100g;树干胸径33cm以上者,放种胶1000g以上。放种方法,一般都把种胶绑在树干上适宜部位。此外,还要注意对寄主树的栽培管理,如施肥、灌溉、除草、松土、修枝等。

采集:夏、秋季采收,剪下长有紫胶的树枝,取胶弃枝,悬于干燥阴凉通风处,直至干燥而不结块为止。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枝梗及杂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鉴别:呈长短不一的半圆柱形,长3~10cm,宽1~1.5cm。紫褐色或紫红色,表面凹凸不平,有皱纹及小孔隙,附着于树枝处呈凹沟状。质硬脆,折断后可见有平行排列的长圆形或圆形虫窝,内有虫尸,暗红褐色。遇热软化变粘。以块大,色紫,质坚者为佳。

化学性质

含虫胶质74.5%,蜡4%~6%,色素6.5%,虫体、木片等夹杂物9.5%,水分3.5%。虫胶质为虫胶酸(Shellolic acid C16H20O6)及油桐酸(Aleuritic acid C16H32O5)等所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蜡为紫胶虫醇(Tachardiacerol)、虫漆蜡醇(Laccerol)等与虫漆蜡酸(Lacceric acid)、紫胶虫酸(Tachardiacerinic acid)等所成的酯。色素主为虫漆酸(Laccaic acid),是一种蒽醌衍生物的红色素。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66。

药性

性味:苦,寒。 《唐本草》:“味甘、咸,平。有小毒。”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麻疹、斑疹不易透发,产后血晕,带下,疮疥。 ①《中药志》:“治斑疹不透,麻疹不出。” ②《唐本草》:“主五脏邪气,带下,心痛,破积血,金创生肉。” ③《海药本草》:“治湿痒疮疥,宜入膏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g;或研末。外用:研末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紫草散(《小儿药证直诀》)治小儿疮疹出不快:紫草茸、钩藤各等份。为末,每服1.7~3g,不拘时温酒调下。 ②《卫生易简方》:“治齿缝出血:紫矿、乳香、麝香、白矾各等份、为末,掺之,水漱。”

单方应用:①紫矿散(《杨氏家藏方》)治血崩:紫矿不以多少,为细末,每服6g,食前沸汤调下。 ②《徐氏家传方》:“治产后血运,狂言失态:紫矿30g。为末,酒服4g。” ③《广西药用动物》:“治斑疹不透,麻疹不出:紫草茸4.5g。水煎服。” ④《广西药用动物》:“治痈肿疮毒,紫草茸3~6g。水煎服。” ⑤《广西药用动物》:“治湿疹:紫草茸30g,香油90g。用香油将紫草茸浸透,沸水煮4小时,放冷。棉签蘸油,涂患处。” ⑥广西中医药 1985;(3):“治外阴白斑: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百部各30g,紫草茸、雄黄、蒲公英、防风各20g。煎水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剂。” ⑦广西赤脚医生 1976;(1):“治湿疹:白鲜皮、儿茶、乌梅、五倍子、苦楝皮各30g,紫草茸、黄柏、苦参各9g,枯矾6g。上药加水适量,文火煎成浓汁外洗,每日1剂,每剂洗2~3次。”

医药家论述

①张璐《本经逢原》:“紫矿即紫草茸。古方治五脏邪气,金疮崩漏,破积血,生肌止痛。今人专治痘疮,有活血起胀之功,无咸寒作泻之患,其功倍于紫草,故以紫草茸呼之,实非紫草同类也。” ②《痘学真传》:“紫草茸,发痘。每遇血热毒壅,失血烦闷。顶陷不起。疮疔肿胀,于清热药中,研加四、五分,无不效,惜乎方书不载,不敢擅增本草。近见《神应心书》独称紫草茸色淡红,出乌思藏,着大树枝上,如白蜡,其价如千金,不特发痘,用酒调服一、二钱,能治诸肿毒恶疮。又云,顺乎擂一钱酒下,力能催生。”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康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紫草茸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康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1373.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