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长杆兰


药材名称:长杆兰

名称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概况

异名:竹兰(《广州植物志》),石玉、胡连、草姜(《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大叶寮刁竹(《常用中草药手册》),文哈海(傣名)。

基源:为兰科竹叶兰属植物竹叶兰的全草或根状茎。竹叶兰属全世界约5种,我国约2种。

原植物:竹叶兰Arundina chinensis Blume

形态:陆生兰。直立,高30~60cm。根状茎稍膨大。茎直立,圆柱状。叶禾叶状,长条形,2列,坚挺,干时革质,长10~20cm,宽8~15mm,先端渐尖,基部呈鞘包茎,近基部处具1关节。花序顶生,不分枝或稍分枝,总状花序具2~12朵花,长2.5~10cm;花苞片小,凹陷,顶端渐尖或急尖,短于子房;花大,粉红色;萼片矩圆状披针形,长约2.5cm;花瓣较萼片宽,卵状矩圆形;唇瓣稍较长,顶端3裂,中裂片较大,有缺刻,唇盘上具3~5条褶片。蒴果长椭圆形,长约5cm,直径约3cm。花期秋季。(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695页.图8219)

生境与分布:生于湿润的草丛中或溪涧旁。分布于我国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日本、印度 、印度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除去杂质及泥沙,晒干或鲜用。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洗净,切成碎块,晒干。

贮藏:置于通风干燥处,防潮。

化学性质

茎和花含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 sterol)和β-谷甾醇。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55。

药理

花、茎中所含之豆甾醇、β-谷甾醇在动物试验中有降低血胆固醇水平的作用[1];β-谷甾醇在临床试验中亦有效[2],动物试验中还显示抗癌活性[3].

参考文献

[1]J Pharm Sci 1979;68(2):245 。[2]中华医学杂志 1975;55(10):721 。[3]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1978;(2):91。

药性

性味:苦,平。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利尿消肿。

主治:①《云南思茅中草药选》:“风湿性腰腿痛,胃痛,尿路感染,脚气水肿,食物中毒。” ②《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止痛,散瘀,利水。治痧气,积热,浮肿,腹痛,疳积,黄疸,肺结核,精神病,风湿骨痛,刀伤出血,蛇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陕西中草药》:“治食物中毒:长杆兰、土麝香、胡椒各适量,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毒蛇咬伤:长杆兰9~15g,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于伤口周围。”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痈疮肿毒,跌打损伤:鲜长杆兰15~30g,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于患处及创面。”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肝炎,膀胱炎,风湿疼痛:长杆兰鲜全草15~30g。水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培友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长杆兰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培友;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1136.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