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假茶辣
名称出处:《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概况异名:软柏木、大苦木、山黄皮、野茶辣(《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亚洛轻(《云南思茅中草药选》),野桐椒、臭子(《我国高等植物图鉴》)。
基源:为楝科浆果楝属植物灰毛浆果楝的根和叶。浆果楝属全世界有4~5种;我国有2种,均可药用。
原植物:灰毛浆果楝Cipadessa cinerascens(Pellegr.)Hand-Mazz.
形态: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色,粗糙;小枝有棱,被茸毛。单数羽状复叶,叶柄密被淡黄颜色茸毛;小叶9~17,对生或近对生,纸质,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5~10cm,宽3~5cm,基部偏斜,先端渐尖或突尖,全缘或有齿,两面均被灰黄颜色柔毛,背面尤密。圆锥花序腋生,长5~15cm,被柔毛;花淡黄颜色,具短柄;萼5裂,外被柔毛;花瓣5,狭长圆形,先端略尖;雄蕊10,花丝合生成短筒;子房球形,无毛。核果球形,呈深红色至紫红色,径约5mm。花期4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72页.图2873)
生境与分布:常生于海拔160~2400m的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及其次生林中,也见于山坡灌丛和灌丛草地。分布于我国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越南也有。
化学性质从叶中分得山柰酚-3-O-β-D-(6″-O-香豆酰)半乳吡喃糖甙[Kaempferol-3-O-β-D-(6″-O-Cou royl)galactopyranoside][1]、山柰酚3-O-β-D-半乳吡喃糖甙(三叶豆甙)、槲皮素-3-O-β-D-葡萄吡喃糖甙(异槲皮甙)及KCl[2]。叶中还含山柰酚-3-O-β-D-(-O-α-L-鼠李糖基)葡萄糖甙和芦丁,两者均系首次从浆果楝属植物中分得[3]。
参考文献[1] 中草药 1991;22(1)∶6-8。[2] 中草药 1990;21(11)∶2-4。[3] 中草药 1994;25(5)∶236。
药性性味:①《广西中草药》:“辛、苦,微温。” ②《新华本草纲要》:“全株:苦,凉。”
功效:祛风化湿,行气止痛,通便,截疟,清热解毒。
主治:①《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疟疾,痢疾,牙痛,感冒,胃热。” ②《广西中草药》:“治疾疾,疟疾。” ③《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治大便秘结,感冒,高热不退,烫烧伤,皮肤瘙痒。” ④《新华本草纲要》:“用于风湿跌打,痢疾,疟疾,感冒,大便秘结;外洗小儿皮炎,荨麻疹,脓疮,鳖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煎水洗。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皮肤瘙痒:假茶辣叶、桃叶各适量,煎水洗患处。”
单方应用:《广西本草选编》:“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肿,腹痛,痢疾,疟疾:灰毛浆果楝根9~15g(鲜叶30g),水煎服(孕妇忌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雪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假茶辣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雪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1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