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条叶垂头菊


药材名称:条叶垂头菊

名称出处:《我国民族药志》

概况

异名:明间色博(藏族名)。

基源:为菊科垂头菊属植物条叶垂头菊的头状花序。

原植物:条叶垂头菊Cre nthodium lineare Maxim.

历史:条叶垂头菊现为常用藏药,称明间色博。《我国民族药志》作正品收载。唐代的哈马哈也那等,于公元720年编著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藏医药著作《月王药诊》,和清代的帝玛·丹增彭措著《晶珠本草》都有收载。据《晶珠本草》明间色博,民间有两种,一种生长在较低沼泽,草埧上,茎高、叶狭而薄,即本种。青海、四川用另一种,生长在高山流石坡,茎矮小,叶宽而厚为小垂头菊(Cre nthodium humile Maxim.)。另外据考甘肃用同属植物车前垂头菊C.plantagineum Maxim.; 用同科植物臭蚤草Pulicaria insignis Drumm.及四川若尔盖县部份藏医用多榔菊Doronicum stenoglossum Maxim.的头状花序作“明间色博”用的。

形态:多年生草本,全株蓝绿色。根肉质,多数。茎常单生,高20~45cm,光滑或最上部被稀疏的白色柔毛,茎基部为枯叶纤维包围。丛生叶和茎基部叶无柄或具短柄;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23cm,宽0.25~3cm(通常宽2.5~5mm)顶端急尖,基部楔形,下延成柄,柄与叶片常无明显界线,全缘,两面光滑,叶脉平行,常不明显;茎叶多数,披针形至线形,苞叶状。头状花序单生,下垂,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层,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顶端急尖,具白色睫毛,背部黑灰色,边缘狭膜质。缘花舌状,雌性,黄颜色,舌片线状披针形;中央花管状,两性,黄颜色,顶端5裂。瘦果长圆形光滑。花期6~7月,果期8~10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594页.图6602)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400~4800m的高山草地、水边、沼泽地或灌丛中。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 等地区。

药性

性味:淡、甘,寒。

功效: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藏药标准》:“荷花病,感冒,风湿引起的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高热症引起的急惊痉挛,神志昏迷:条叶垂头菊6~8g。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昊昊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条叶垂头菊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昊昊;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0996.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