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仙鹤草根芽
名称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概况异名:狼牙草根芽(中草药通讯)。
基源:为蔷薇科植物龙牙草及变种黄龙尾带有不定芽的根茎。
原植物:龙牙草Agrimonia pilosa Lédeb.[Agrimonia pilosa Ledeb.var.japonica(Miq.)Nakai]及变种黄龙尾Agrimonia pilosa Ledeb.var.nepalensis(D.Don)Nakai
余项参见“仙鹤草”条。
生药采集:冬、春季新株萌发前挖取根茎,去老根、留幼芽,洗净,晒干。
鉴别
性状:根芽略呈圆锥形,中上部常弯曲,长2~4cm,直径0.5~1cm。芽由数片黄棕色披针形的膜质,鳞片包被,芽鳞上有数条纵向叶脉,剥去芽鳞,可见黄颜色或黄绿色的幼芽,密被白毛;质脆易碎。短小根茎圆柱形,长1~2cm,表面棕褐色,有紧密的环状节,着生棕色细小的鳞片叶及须根;质硬,断面平坦,黄白色。气微,味先微甜而后苦涩。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鹤草酚(Agrimophol)[1]、正二十九烷、β-谷甾醇,伪绵马素(Pseudoaspidin)、R-(-)-仙鹤草酚B(R-(-)-Agrimol B),反式对羟基肉桂酸酯的同系物混合物[2]、新的异香豆精甙:仙鹤草内酯6-O-β-D-葡萄吡喃糖甙(Agrimonolide-6-O-β-D-glucopyranoside)(1)[3]、软脂酸、胡萝卜甙、2s,3s-(-)花旗松素-3-O-β-D葡萄吡喃糖甙(2s,3s-(-)-Taxifolin-3-Oβ-D-glucopyranoside)(2)[4]、鞣花酸4-O-β-D-吡喃木糖甙(Ellagic acid-4-Oβ-D-xylopyranoside)(3)、仙鹤草内酯(Agrimonolide)、鞣花酸(Ellagic acid)、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5,6]。
参考文献[1] 化学学报 1977;35:87。[2] 药学学报 1989;24(6):431。[3] 药学学报 1989;24(11):837。[4] 药学学报 1990;25(4):267。[5] 药学学报 1990;25(10):798。[6] 裴月湖博上论文.沈阳药学院,1987。
药理参见“仙鹤草”条
药性性味:苦,凉。 《四川中药志》:“苦,凉。”
功效:驱虫,消炎。
主治:绦虫病, 滴虫病,滴虫性肠炎,疖肿。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驱虫。治绦虫病。” ②《中药大辞典》:“治绦虫病,滴虫性肠炎。” ③《新乡地区中草药选编》:“用作驱绦灭囊药。” ④《四川中药志》:“驱虫,消炎。用于绦虫病, 滴虫病,疖肿。”
用法用量:内服:粉剂,成人30~50g,小儿0.7~0.8g/kg,晨空腹1次顿服,无需另服泻药。浸膏,成人1.5g,小儿45ml/kg。鹤草酚结晶,成人0.7g。鹤草酚粗晶片,成人0.8g,小儿25ml/kg。以上三种均在晨空腹1次顿服,服后1小时半用硫酸镁导泻。
使用注意:本品遇热失效,不宜煎服。 ①中华医学杂志1974;(6):部分患者于服仙鹤草根芽全粉或鹤草浸膏后1至数小时,有恶心呕吐,但均较轻;个别患者反应较重,偶可导致虚脱。” ②《新乡地区中草药选编》:“本品有导泻作用,不必再服泻药。”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中华医学杂志 1974;(6):“治绦虫病:用仙鹤草根芽全粉、浸膏及其提取物-鹤草酚结晶和鹤草酚粗晶片治疗275例,效果显著。” ②抚顺卫生 1972;(1):“治滴虫性肠炎:用根芽石灰乳浸提取物灌肠。”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建木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仙鹤草根芽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建木;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0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