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胡黄连


药材名称:胡黄连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

异名:割孤露泽(《开宝本草》),胡连(《本草正义》),假黄连( )。

基源:为玄参科胡黄连属植物胡黄连的根状茎。胡黄连属全世界仅有2种;我国产1种,入药。

原植物:胡黄连Picror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P.kurrooa(nonRoyle ex Benth.)sensu Hook.f.p.p.quoad.pl.Sikkim.]

历史:胡黄连原出于《唐本草》,《证类本草》引《唐本草》云:“出波斯国,生海畔陆地。……苗若夏枯草,根头似鸡嘴,折之肉似鸲鹆眼者良。”《纲目》亦引苏敬(原作恭)此语。宋《开宝本草》亦载:“生胡国,似干杨柳,心黑外黄,一名割孤露泽(李时珍注云:胡语也)。”所述与今中药胡黄连基本相符,应系本品。《我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之。

形态:多年生矮小草本,高4~12cm。具粗壮、伸长的根状茎,径达1cm,上端密被老残叶,节上有粗须根。叶均为基生,呈莲座状,叶片匙形至倒卵形,长3~6cm,基部渐狭成短柄状,边缘具锯齿,偶有重锯齿,干时变黑。花葶生棕色腺毛,穗状花序着生于花葶顶端,长1~2cm,花梗仅长2~3mm;花萼深裂达基部,裂片不等大,长4~6mm,结果时可达10mm,披针形至狭倒卵状披针形,后方一枚近条形,有棕色腺毛;花冠深紫色,外面被短毛,长8~10mm,花冠筒后方长4~5mm,而前方仅长2~3mm,上唇略向前弯作盔状,顶端微凹,下唇3裂片长约达上唇之半,二侧裂片顶端有缺刻或有2~3小齿;雄蕊4,花丝无毛,其后方一对长4mm,前方一对长7mm;子房2室,中轴胎座,长1~1.5mm,胚珠多数,花柱长5~6倍于子房。蒴果长卵形,长8~10mm,在顶端室间和室背开裂。种子有透明、泡状而具网眼的种皮。花期7~8月,果期8~9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67卷.第2分册.226页.图版28∶5-8)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600~4400m高山草地及石堆中。产于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 南部(聂拉木以东地区)。尼泊尔有分布。

生药

栽培:适生于高寒地区,宜在凉爽湿润的环境、土层深厚、腐殖质多的壤土中生长。用种子育苗繁殖,于秋末播种。将种子条播或撒播于苗床,然后覆土、盖草。次年春季出苗时揭去盖草,进行松土、除草和肥、水管理。苗期须注意遮荫,防止阳光直射。雨季须注意排水,以免积水烂根。一般在秋末或冬初时移栽,将苗床根茎挖出,分栽于畦上。

采集:秋季在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根茎,去净泥土、须根及地上部分,洗净,晒干。药材主产于 。

鉴别

性状:根茎圆柱形,略弯曲,稀分枝,长3~12cm,直径0.3~1.4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节间较短,形成密生环纹,具芽痕及小圆形根痕,或有疣状突起的细根残基,上端密被暗棕色鳞片状的叶柄残基。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木栓层灰棕色,皮部淡棕色至暗棕色,木质部黄白色。气微,味极苦。以条粗、体轻、质脆、苦味浓者为佳。

显微 根茎横切面:表皮为一列薄壁细胞,较粗根茎的表皮常不存在。木栓层为数层至十数层多角形略扁平的细胞。皮层薄层细胞的壁稍厚,有的具数个大的圆形单纹孔或网状纹孔,细胞内含有脂肪油滴。内皮层细胞长方形,中柱鞘有2~3层薄层细胞。韧皮部薄壁细胞内含有脂肪油滴、淀粉粒或树脂块。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由导管、木薄壁细胞和木射线细胞组成,木化。初生射线多数为9条。髓部由类圆形的薄壁细胞组成,有显著的细胞间隙,有的细胞壁上具圆形单纹孔或网状纹孔。(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481页.图379)粉末:灰黄褐色。 ①薄壁细胞无色,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间隙明显,壁厚3~5μm,呈连珠状,纹孔小,椭圆形,稀疏分布或集成纹孔域,有的细胞含黄棕色物。 ②木栓细胞黄棕色,表面观呈不规则形;断面观呈扁长方形,壁薄,细波状弯曲,木化。 ③导管主为网纹导管,亦有梯纹,螺纹及梯状网纹导管,直径8~28μm,纹孔裂缝状或斜向排列,穿孔位于侧壁或端壁。 ④棕色块随处散在,黄棕色,形状、大小不一。 ⑤升华结晶鲜黄颜色,呈针状,粗细、长短不一,顶端锐尖、平截或稍弯曲,有的集成针簇状。

理化:取样品粉末0.5g,加10%硫酸10ml,煮沸15分钟,放冷后,加氯仿5ml,振摇,分出氯仿层,待其挥散至1ml时供点样用,以桂皮酸的氯仿液为对照,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10 1)为展开剂,展距17cm,喷0.1%高锰酸钾水溶液显色。(图见同上.482页.图381)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胡黄连甙Ⅰ,Ⅱ,Ⅲ(PicrosideⅠ,Ⅱ,Ⅲ)、胡黄连醇、胡黄连甾醇、香荚酸、桂皮酸、阿魏酸、香荚兰乙酮、D-甘露醇等[1]。还含20余种葫芦素(Cucurbitacins)类化合物[2,3],及罗布麻宁(Apocynin)[4]。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83;14(8):341。[2] Phytochemistry 1990;29(5):1633,1991;30(1):305。[3] Planta Med 1989;55:467,559。[4] CA 1972;76:49863S。

药理

①保肝、利胆作用 由胡黄连中提得的胡黄连甙Ⅱ,即香草酰梓醇(Vanilloylcatalpol)。证明其对因四氯化碳所致肝脏中毒的小鼠有保肝作用,对大鼠有利胆作用[1]。由胡黄连的石油醚提出物中分得罗布麻宁(Apocynin)对家兔有利胆作用[2]。从胡黄连的乙醇提出物中分离得的混合物胡黄连甙,给大鼠po3~50mg/kg,可以剂量依赖性地防止硫代乙酰胺等3种化学物质所致大鼠的血清及肝生化变化,其作用比水飞蓟素好。胡黄连甙对麻醉的和清醒的大鼠和豚鼠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利胆作用以及拮抗乙炔雌二醇的胆汁阻塞作用[3]。 ②抗真菌作用 胡黄连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考夫曼-沃尔夫氏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4]。 ③其它作用 罗布麻宁对大鼠 有收缩作用,对蛙心有抑制作用[2]。胡黄连分别用冷(4℃)和热(回流)去离子水提取,两种提取物冻干后再用甲醇提取。这两份提取物中能溶于甲醇的部分,对经典补体激活途径的补体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冷水提取物中不溶于甲醇的部分则对经典补体激活途径和旁路补体激活途径的补体活性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5]。

参考文献

[1] CA 1973;79:108054r。[2] CA 1972;76:49863s。[3]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9;11(1):56。[4]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4):286。[5]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1990;17(3):173。

药性

性味:苦,寒。 ①《唐本草》:“大寒。” ②《开宝本草》:“苦,平。”

归经:肝、胃、大肠经。 ①《本草汇言》:“手、足太阴、足阳明、厥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肝、胆、胃经。”

功效:清热,凉血,燥湿,消疳。

主治:小儿疳积,惊痫,泻痢,骨蒸劳热,自汗,盗汗,目赤,黄疸,吐血,衄血,痔瘘,疮疡。 ①《唐本草》:“主骨蒸劳热,补肝胆,明目。治冷热泄痢,益颜色,厚肠胃,治妇人胎蒸虚惊,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烦热,以人乳浸点目甚良。” ②《开宝本草》:“主久痢成疳,伤寒咳嗽,温疟,骨热,理腰肾,去阴汗,小儿惊痫,寒热,不下食,霍乱下痢。” ③《丹溪心法》:“去果子积。” ④《本草正》:“治吐血,衄血。”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除湿,消疳。治小儿疳积,目赤,潮热,黄疸,痢疾,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浸汁点眼。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乌梅肉,治慢性泄泻,血痢。 ②配生地黄,用猪胆汁为丸,临卧茅花汤送服,治吐血,衄血。 ③配木香、槟榔、白芍、当归、白头翁,治湿热痢疾。 ④配银柴胡、地骨皮,治阴虚骨蒸潮热。 ⑤配灵脂,治小儿疳热,腹胀,潮热,发焦。 ⑥配知母、青蒿、地骨皮、秦艽,治阴虚发热。 ⑦配穿山甲(麻油内煮成黄颜色)、石决明(煅)、槐花(微炒),炼蜜丸,清米汤送服,治痔漏成管。 ⑧配穿山甲(烧存性),以茶或鸡子清调敷,治痈疳疮肿。 ⑨配白术、使君子、山楂,治小儿疳疾发热。 ⑩配猪胰,同煮服,治杨梅毒疮。 ⑾配柴胡,治小儿盗汗,潮热往来。 ⑿配干姜,治小儿疳积,属里积者。

方选和验方: ①胡黄连丸(《太平圣惠方》)治小儿疳症:胡黄连、母丁香、炒黄连、芦荟、熊胆各15g,蟾头(涂醋炙焦黄)1枚,麝香0.3g。为细末,牛胆和丸,绿豆大,每服3丸。 ②胡黄连丸(《太平圣惠方》)治小儿惊疳:胡黄连0.3g,天竺黄15g,芦荟、熊胆、腻粉各1.5g,麝香、牛黄、雄黄、朱砂、冰片各3g。共为细末,软饭和丸,粟粒大。每服5丸,粥饮送下,日3次。 ③胡黄连丸(《太平圣惠方》)治小儿干疳:胡黄连末15g,朱砂、青黛、芦荟各1g,麝香0.3g,蛇蜕(烧炭)1条,蟾酥(杏仁大)1块。为细末,用猪胆1枚取汁,酒适量和药末,置于铁铫内熬如膏作丸,绿豆大。5~7岁每服5~7丸,3岁以下服5丸,米饮送下。 ④胡黄连丸(《太平圣惠方》)治小儿骨蒸,烦燥黄瘦,饮食无味:胡黄连、人参、羚羊角、地骨皮、炒黄芪、木香、犀角、炙甘草、葳蕤各0.3g,柴胡、麦门冬(去心)、鳖甲(涂醋,炙令黄)、秦艽各15g。为细末,炼蜜为丸,绿豆大,每日服7丸。 ⑤胡黄连丸(《博济方》)治小儿疳疾泻痢:胡黄连、丁香、密陀僧各15g,肉豆蔻1个,槟榔1枚,诃子2枚(生1枚,煨1枚),朴硝30g,麝香0.3g,绿豆少许。为细末,水泛为丸,米饮调下。 ⑥胡黄连丸(《普济方》)治妇人劳热烦闷,四肢黄瘦疼痛,时有咳嗽,不欲食:胡黄连、知母、升麻、玄参、人参、当归、炒甘草、桔梗各15g,柴胡30g,麦门冬45g,赤芍药、犀角、地骨皮、紫菀、炒大黄、秦艽、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各1g,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60g。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粥饮送下。 ⑦胡黄连丸(《鸡峰普济方》)治心经积热:胡黄连、黄连各15g,朱砂0.3g。为末,填入猪胆内,用淡浆水煮,候一炊久,取出研入芦荟、麝香各0.3g,饭和丸,麻子大。每服5~30丸。 ⑧胡黄连丸(《证治准绳·幼科》)治小儿疳症及虚痢:胡黄连、芦荟、黄连、炮肉豆蔻、桂心、人参、朱砂、使君子仁、木香、钩藤、龙齿、茯苓各3g,麝香0.3g。为细末,用猪胆2个取汁和匀,复装入胆内,线扎定。汤煮半日取出,切破猪胆,加莨菪子6g,黄丹3g。为末,共和为丸,绿豆大。每服3~5丸,奶或粥饮送下。 ⑨胡黄连麝香丸(《小儿药证直诀》)治小儿疳气羸瘦,内生白虫:胡黄连、芜荑各30g,黄连、木香各15g,朱砂0.3g,麝香0.3g。为末,煮和为丸,绿豆大。每服5~10丸,3~5岁以上15~20丸,米汤送下,不拘时服。 ⑩黄连闭管丸(《外科正宗》)治痔漏成管:胡黄连(净末)30g,穿山甲(麻油内煮黄颜色)、石决明(煅)、槐花(微炒)各15g。为末,炼蜜丸如麻子大。每服3g,空心,清米汤送下,早、晚日进2服。至重者40日而愈。此方不用针刀挂线,不受苦楚。如漏之四边有硬肉突起者,加蚕茧20个炒末,和入药中,比及遍身诸漏皆效。 ⑾胡黄连散(《太平圣惠方》)治小儿骨热瘦瘁,心神烦躁,不得睡卧:胡黄连、知母、地骨皮、栀子仁、升麻、犀角、炙甘草、杏仁(浸汤,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0.3g,鳖甲(醋炙,去裙襕)、柴胡各15g,黄芩30g。为末,每服3g,水煎去渣,不拘时服。 ⑿胡黄连散(《圣济总录》)治急劳发热羸瘦,烦赤口干,心神烦躁:胡黄连、黄连、龙胆草各60g,桑螵蛸、知母、秦艽(去苗)、柴胡、枳壳(去瓤)、人参、桔梗、射干、白术各30g,炒黄为末,每服6g,空腹以葱白、薤白、桂枝、柳枝、乌梅肉浸童便调下,或以槐枝、小麦煎汤送下。日3次。 ⒀胡黄连散(《证治准绳·幼科》)治小儿热渴及疳渴:胡黄连、麦门冬、葛根、玄参、炙甘草、炙枇杷叶各等份。为末,每服3g,加生姜1片,蜜3~5滴,水煎服。 ⒁胡黄连散(《普济方》)治吐血、衄血:胡黄连、生地黄、各等份。为末,罗细,炼蜜为丸如鸡头大。每服2~3丸,置银器中用酒少许化开,更入水5分(容器的一半量),重汤煮20~30沸,放温,食后和渣服。 ⒂胡黄连散(《太平圣惠方》)治小儿疳痢:胡黄连、龙骨,枯矾各15g,铅粉0.3g。为末,每服0.5~1.5g,米汤调下。 ⒃经验痢疾四宝丹(《医宗粹言》)治痢疾:胡黄连9g,公丁香3g,巴豆霜3g(巴豆不拘多少,去壳,纸包裹,置新瓦上,又覆瓦盖,炭火下煅炼,去油,烟尽为度,存性)。为末,老米饭捣烂为丸,如萝卜子大。每服7丸,看人肥瘦,或3~5粒。端午日修合甚妙。药引在后,赤痢用蜜糖调滚白汤空心送下:水泻用姜汤送下;脾泻用姜汤下。连服7日。凡服药后,直要饿,至午时,然后吃炒米粥半碗,顷刻又进半碗,腹内有热毒,任其自行自止。唯赤痢难治,倘一不止,再用细茶60g,煎卤生蜜糖60g,生姜30g,取汁。3味共为~处,加前药7粒,空心服之即止;白痢用黑砂糖,调滚白汤,空心送下。 ⒄三物汤(《苏沈良方》)治痢血:胡黄连、乌梅肉、灶下土等份。为末,醋茶清调下,食前,空腹温服。 ⒅《图经本草》:“治伤寒劳复身热,大小便赤如血色者:胡黄连30g,山栀子60g(去皮,入蜜15g拌和,炒令微焦)。2味捣罗为末,猪胆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生姜2片,乌梅1个,童子便180ml,浸半日去渣。食后暖小便令温下10丸,临卧再服。” ⒆《全幼心鉴》:“治小儿疳热,腹胀,潮热,发焦:胡黄连15g,灵脂30g。为末,雄猪胆汁和丸绿豆大。米饮服,每服10~20丸。” ⒇《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阴虚发热:胡黄连、知母、青蒿、地骨皮、秦艽各9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本草求原》:“治杨梅疮毒:胡黄连、猪胰同煮服。” ②《济急仙方》:“治婴儿赤目:茶调胡黄连末,涂手足心。” ③《孙天仁集效方》:“治痔疮疼肿,不可忍者:胡黄连末,鹅胆汁调涂之。”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小儿疳积:胡黄连6g。研粉装入胶囊,用米汤送服。” ⑤江西《中草药学》:“治湿热下痢及痔疮:胡黄连1.5~3g。水煎服,日3次。”

医药家论述

①缪希雍《本草经疏》:“胡黄连,善除湿热,故主久痢成疳及冷热泄痢,厚肠胃。伤寒咳嗽者,邪热在手太阴、足阳明也。温疟骨蒸者,热在骨间也。理腰肾、去阴汗者,肾虚湿热下流客之,使热伏肾间也。小儿惊痫,寒热、不下食者,热则生风,故发惊痫,热在胃口,故不下食也。心主五色,脾胃主肌肉,二经湿热去,则颜色自佳也。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烦热者,无非湿热在肠胃及火在五脏间也。大寒至苦,极清之性,能清热,自肠胃以次于骨,一切湿热、邪热、阴分伏热所生诸病,莫不消除。”“胡黄连,气味苦寒之至,设使阴血太虚,真精耗竭而胃气脾阴俱弱者,虽见如上诸证,亦勿轻投,即欲用之,亦须健脾安胃等药同用,乃可无弊,慎之。” ②贾所学《药品化义》:“胡黄连,独入血分而清热。丹溪云,骨蒸发热,皆积所成。此能凉血益阴,其功独胜,若夜则发热,昼则明了,是热在血分,以此佐芎、归为二连汤,除热神妙。” ③张璐《本经逢原》:“胡黄连,苦寒而降,大伐脏腑骨髓邪热,除妇人胎蒸、小儿疳热积气之峻药。同乌梅止小儿血痢,同鸡肝治小儿疳眼,同猪胰疗杨梅疮毒,同干姜治果子积,皆取伐肝、肾热邪也。小儿肾本实,故可当此,如脾、胃、肾脏不足者服之,夺人天元,为害不浅。惟梅疮用胡黄连直达下焦,善搜淫火之毒。” ④《本草正义》:“按胡连之用,悉与川连同功,惟沉降之性尤速,故清导下焦湿热,其力愈专,其数较川连为捷。凡热痢脱肛,痔漏疮疡,血痢血淋,溲血泻血及梅毒疳疮等证,湿火结聚,非此不能直达病所,而小儿疳积腹膨之实证,亦可用之。盖苦降直坠,导热下趋,最为迅疾,且不致久留中州,妨碍脾胃冲和之气耳。”“胡连大苦大寒,纯阴用事,且较川连尤为峻烈。自苏恭有主妇人胎热之说,而后之《本草》皆仍其旧,须知胎前实火,止是百病中之一端,惟妊身养胎,最重脾胃,苦寒峻药,胡可轻投。苏恭又以治骨蒸劳瘵,则热入骨髓,精血已枯,虽曰火炎,实由阴竭,大寒大苦,戕伐生机,火纵可息,而大命何如?适以速之蹶耳。缪氏《经疏》又谓主久痢成疳,似小儿疳劳言之,然久痢之余,岂可峻用苦寒,再戕脾气!”

参考文章李时珍认为胡黄连有何功用?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胜日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胡黄连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胜日;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0971.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