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雾水葛


药材名称:雾水葛

名称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概况

异名:地消散、脓见消、咄脓膏(《生草药性备要》),啜脓膏(《岭南采药录》),粘榔根、水麻秧(《文山中草药》),山三茄(《浙江药用植物志》),石茹《(福州草药》),田薯(《闽南民间草药》),山参、拔脓膏(《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为荨麻科雾水葛属植物雾水葛的全草。

原植物:雾水葛Pouzolzia zeylanica(L.)Benn.(Parietaria zeylanica L.),又名白石薯(《福建植物志》),台湾雾水葛(《植物大辞典》)。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2~40cm。茎直立或渐升,不分枝或下部有1~3长分枝,被短状毛,或同时混生疏展毛。叶对生,或茎顶部的互生;叶柄长0.3~1.6cm;叶片革质,卵形或阔卵形,长1.2~3.8cm,宽0.8~2.6cm,顶端短渐尖或微钝。基部圆形,全缘,两面疏被伏毛;侧脉1对。团伞花序腋生;花通常两性,直径1~2.5mm;花被片三角形,长2~3mm;雄花有短梗;花被片4,长圆形,长约1.5mm;雄蕊4;雌花花被片椭圆形或近菱形,长约0.8mm,顶端有2小齿,外面密被柔毛,果期呈菱状卵形,长约1.5mm;柱头长1.2~2mm。瘦果卵形,长约1.2mm,有光泽。(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第1册.205页.图846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00~1300m的草地、田边、丘陵或低山疏林或灌丛中。分布于我国西南及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晒干。药材产于广东、福建等地。

鉴别:干燥带根全草,根系细小,在茎短,分枝披散,疏被毛,红棕色。叶膜质而脆,易碎,叶柄纤细。气微,味淡。

药性

性味:甘、淡,寒。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甜,性寒。” ②《闽南民间草药》:“苦、酸,平。” ③《广东中药》:“味淡,性凉。”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甘,凉。”

功效:解毒消肿,排脓,清湿热。

主治:疮,疽,乳痈,风火牙痛,肠炎,痢疾,尿路感染。 ①《生草药性备要》:“散痈疳(疽)大毒疮,消毒,治乳痈乳岩,用根捶片糖敷之,又能凉血。”“止牙痛,捶汁和水含之。” ②《岭南采药录》:“取茎叶搅汁,敷痈疽及火疮,消肿散毒排脓,又能治白浊,湿热痢,取其根煎服。”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痢疾,肠炎,尿路感染;外用治疖肿,乳腺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捣敷或捣汁漱。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乳腺炎:鲜雾水葛、鲜梨头草、鲜木芙蓉、鲜蒲公英各适量,共捣烂,敷患处。”

单方应用: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尿路感染,肠炎,痢疾,疖肿,乳痈:雾水葛鲜品30~60g或干品15~30g。水煎服。” ②《文山中草药》:“治外伤骨折(复位,固定后)痈疮:雾水葛鲜叶捣敷患处,或用干粉调酒包敷患处。” ③《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皮肤科》:“治硬皮病:雾水葛叶、葫芦茶叶,和食盐捣烂外敷;并用雾水葛茎和葫芦茶煎水洗擦。”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疖肿:鲜雾水葛、鲜一点红各适量,共捣烂,敷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娴恩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雾水葛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娴恩;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0943.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