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石莼


药材名称:石莼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基源:为石莼科石莼属植物石莼的全藻体。

原植物:石莼Ulva lactuca L.,又名海青菜(浙江),绿菜(浙江、福建),岩头青(浙江),石被、岐菜、蛎皮菜、猪母菜(福建),纶布、纸菜、青菜姿(广东),大本青菜(台湾)。

历史:始载于《本草拾遗》,陈藏器云:“石莼生南海,附石而生,似紫菜色青。”主“下水,利小便。”《海药本草》李珣云:“主风秘不通,五隔气,并小便不利,脐下结气,宜煮汁饮之。”《纲目》收功于菜部,水菜类,但《纲目》上的石蒪附图不够清楚,难于考定其是否为石莼。据《我国经济海藻志》记载,认为我国古代本草上所指的石莼,即为本种。本品多用于水肿、喉炎、淋巴结核、瘿瘤疮疖等症;山东民间用于治急慢性肠胃炎;福建南部和广东一带常用以作清凉剂。同科、属中药效相同的尚有孔石莼Ulva pertusa Kjellm.和长石莼Ulva linza L.

形态:藻体黄绿色,片状,膜质,呈扁平卵形,高10~30cm,有时可达40cm,边缘略呈波状。基部有盘状固着器。叶状体厚约45μm,由2层细胞组成,细胞表面观,长径21~24μm,短径12~15μm,横切面为近方形。母细胞含细胞核及一侧生片状叶绿体,内含一个造粉核。藻体的孢子体和配子体外形一致。(图见《浙江海藻原色图谱》.10页.图12)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湾内,中潮带及低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长江以南为多,广东沿海都有,黄海、渤海较少。原苏联亚洲部分的堪察加、千岛群岛南部、鄂霍次克及日本海的大陆沿岸、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亚、太平洋东岸、新西兰、大西洋西岸和阿拉伯海都有分布。

生药

采集:冬、春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药材产于广东、福建等地。

鉴别:叶状体呈不规则的团状物,质极松软,甚薄,极易破碎。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硫酸多糖和糖醛酸、廿二碳五烯酸、28-异岩藻甾醇(28-Isofucosterol)、环木菠萝烷烯醇(Cycloartenol)、24-亚甲基环木菠萝醇、二甲基-β-丙酸噻亭(Dimethy.β-propiothetin)等。还含维生素、蛋白质、有机酸、麦角甾醇和大量无机盐。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06。

药性

性味:甘,平。

功效:利尿。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风秘。 ①《本草拾遗》:“下水,利小便。” ②《海药本草》:“主风秘不通,五隔气,并小便不利,脐下结气,宜煮汁饮之。胡人多用治耳(一作疳)疾。”

参考文章李时珍认为石莼有何功用?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彬彬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石莼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彬彬;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0935.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