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长裂旋花


药材名称:长裂旋花

名称出处:《我国植物志》

概况

基源:为旋花科打碗花属植物长裂旋花的全草。打碗花属植物全世界约25种,我国约5种。

原植物:长裂旋花Calystegia sepium(Linn.)R.Br.var.japonica(Choisy)Makino(Calystegia japinica Choisy)

形态:多年生草本,全体不被毛。茎缠绕伸长,有细棱。叶形多变,三角卵形或宽卵形,长4~10cm以上,宽2~6cm,或更宽,强烈地3裂,具伸展的侧裂片和长圆形顶端渐尖的中裂片;叶柄常短于叶片或两者近等长。花腋生,1朵;花梗通常稍长于叶柄,长达10cm,有细棱或有时有狭翅;苞片宽卵形,长1.5~23cm,顶端锐尖;萼片卵形,长12~1.6cm,顶端渐尖或有时锐尖;花冠通常白色或有时淡红或紫色,漏斗状,5~6cm,冠檐微裂;雄蕊花丝基部扩大,被小鳞毛,子房无毛,柱头2裂,裂片卵形,扁平。蒴果卵形,长约1cm,为增大宿存的苞片和萼片所包被。种子黑褐色,长4mm,表面小疣。(图见《我国植物志》.第64卷.第1分册.图版112)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40~2600m的路旁溪边草丛、农田边或山坡林缘。分布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贵州、云南。

化学性质

全草含山柰酚(kampferol)-3-鼠李糖甙(3-Rhamnoside)、山柰酚-3-葡糖甙、山柰酚-3-半乳糖甙、山柰酚-3-芸香糖甙,山柰酚-3-鼠李葡糖甙,β-谷甾醇,软脂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亚麻仁油酸(Linoleic acid)和棕榈酸[1,2]。花中含山柰酚-3-半乳糖甙[1]。

参考文献

[1]药学杂志(日) 1977;97(12):1369 。[2]中药成分之化学.第2辑.台湾新医药出版社,1977:622,754,755。

药性

性味:苦,平。有小毒。

功效:杀虫,解毒。

主治:《湖南药物志》:“花柳病,蛔虫,丹毒,创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捣敷。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馨妍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长裂旋花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馨妍;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0927.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