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芒萁骨


药材名称:芒萁骨

名称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概况

异名:鲁萁(《陆川本草》),狼萁(《浙江药用植物志》),穿路萁(《湖南药物志》)。

基源:为里白科芒萁属植物芒萁的幼叶、叶柄及髓心。芒萁属约10种,我国约6种。

原植物: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 (Thunb.)Bernh.(Polypodium dichotomum Thunb.),又名蚕窝草(《峨眉药用植物》),狼萁蕨(广西),铁芒萁(贵州)。

形态:植株直立或蔓生,高40~100cm。根状茎细长而横走,被棕色毛。叶纸质,疏生,下面灰白色或灰蓝色;叶柄长20~50cm,叶轴一~二回或多回分叉,各分叉的腋间有1个密被绒毛的休眠芽,并有1对叶状苞片,基部两侧有1对篦齿状的托叶;末回羽片披针形,篦齿状羽裂几达羽轴,全缘;侧脉每组有小脉3~4条。孢子囊群在主脉两侧各排1行。(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30页.图259)

生境与分布:生于强酸性的红壤丘陵荒坡或马尾松林下。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西南。朝鲜南部及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除去杂质及泥沙,晒干或鲜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全草含β-谷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豆甾醇-β-D-葡萄糖甙、槲皮甙、莽草酸(Shikimic acid)[1]、原儿茶酸、β-芦丁基氧化苯乙烯(β-Rutinosyl-oxystyrene)和1-(1-羟乙基-4,β-芦丁基氧化苯(1-(1-Hydroxyethyl)-4,β-rutinosyloxy bezene)。莽草酸含量为干燥3%[2]。

参考文献

[1] CA 1982;97:107033t。[2] CA 1983;99:85149t。

药性

性味:苦,平。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平。” ②《陆川本草》:“苦、涩,微温。”

功效:活血,止血,解热,利尿。

主治:妇女崩漏,尿道炎,外伤出血,烫伤。 ①《福建民间草药》:“活瘀止血,利尿解热。” ②《陆川本草》:“止血,生肌,行气。治刀伤出血,伤口溃烂,疝气。” ③《湖南药物志》:“叶,捣烂敷蜈蚣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闽南民间草药》:“治妇女血崩:芒萁幼芽或叶芽心(髓部),煅透研末,每次6~15g,和温酒服。” ②《湖南药物志》:“治痔瘘:芒萁叶柄烧存性,插入瘘管内,每天1次。” ③《福建中草药》:“治风瘙痒:鲜芒萁适量,煎外洗。”

食疗:《福建民间草药》:“治妇女白带:芒萁茎心12~15g,龙眼肉30~60g,冰糖30g。冲水炖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乔佳琳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芒萁骨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乔佳琳;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0915.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