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川西岩黄芪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基源:为豆科岩黄芪属植物川西岩黄芪的根。岩黄芪属全世界约100种,我国约25种。
原植物:川西岩黄芪Hedysarum sikkimense Benth.ex Baker(Hedysarum limprichtii Ulber.;Hedysarum tanguticuin Fisch.;Hedysarum rongunense Ulber.;Hedysarum sikkimense Benth.var.megalanthum Ohashi et Tateishi.),又名西康岩黄芪(《我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锡金岩黄芪(《 植物志》)。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20cm。根木质,茎基部多分枝。羽状复叶,长5~7cm;小叶9~33对,线状长圆形或长卵圆形,长0.6~1cm,宽0.25~0.4cm,先端钝或截形,上面无毛、具小点,下面脉上被长毛,小叶有柄;托叶黄褐色,长约0.5cm,先端急尖,被长柔毛。总状花序长7~16cm,被白色贴伏毛;花7~15;花梗长0.1cm;苞片宽卵形,长约0.4cm,宽0.25~0.3mm,宿存,先端急尖,被流苏状长毛,具脉纹。花萼钟状,长0.35~0.4cm,萼齿三角状披针形,长0.1~0.15cm,外面被长柔毛;花冠玫瑰色,微带蓝色,旗瓣倒披针形,长约1.3cm;翼瓣线形,长1.6cm,宽0.2cm,钝,爪长约0.4cm,耳长约0.1cm;龙骨瓣长1.7cm,钝三角形,爪长0.6~0.7cm;子房近无柄,被长毛;胚珠3~4。(图见《 植物志》.图293)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000m以上的石山、草地。分布于四川、云南、 。
药性性味:甘、温。
归经:入肺、脾经。
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主治:体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慢性溃疡,疮口久不愈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大量可用至30~60g。
临床应用《全国中草药汇编》:“其根在四川西北部代红芪入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馨瑶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川西岩黄芪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馨瑶;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0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