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芒毛苣苔
名称出处:《我国高等植物图鉴》
概况异名:石榕、大叶石榕、石壁风、牛奶树(《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为苦苣苔科芒毛苣苔属植物芒毛苣苔的全株。芒毛苣苔属全世界约140种,我国约34种。
原植物: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acuminatus Wall.
形态:附生小灌木。茎长约90cm,无毛,常多分枝,枝条对生,灰色或灰白色。叶对生,无毛;叶片薄纸质,长圆形,椭圆形或狭倒披针形,长4.5~9cm,宽1.7~3cm,顶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全缘,侧脉每边5条,纤细,不太明显;叶柄长2~6mm。花序生茎顶部叶腋,有1~3朵花;花序梗长0.8~3cm,无毛;苞片对生,宽卵形,长3~9mm,宽4~10mm,顶端钝或圆形,无毛,花梗长约10mm,无毛;花萼长2.5~7mm,无毛,5裂至基部,裂片狭卵形至卵状长圆形,宽2~3mm,顶端钝或圆形;花冠红色,长1.5~2.2cm,外面无毛,内面在口部及下唇基部有短柔毛;筒长8~16mm,口部直径5~6mm;上唇4~6mm,2裂,下唇稍长,3裂,裂片狭卵形;雄蕊伸出,花丝着生于花冠筒中部稍下处,长1.2~2.2cm,下部及顶部有稀疏短腺毛,花药长1.5~2mm,无毛;退化雄蕊丝形,长1.2~2mm,无毛,花盘杯形,高约1.2mm;雌蕊线形,长1.6~2mm,无毛。蒴果线形,长6.5~9.8cm,无毛。种子狭长圆形长约0.6rnm,每端各有1条长1.5~4mm的毛。花期10~12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69卷.302页.图版138∶4-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00~1300m的山谷林中树上或溪边石上。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南部及东南部、 东南部。
药性性味:《全国中草药汇编》:“甘、淡,平。”
功效:宁神。
主治:神经衰弱,慢性肝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申强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芒毛苣苔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申强;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0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