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大叶白头翁


药材名称:大叶白头翁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

异名:一面青(《分类草药性》),大火草(《重庆草药》)。

基源:为菊科香青属植物珠光香青的全草。香青属全世界有80余种,我国有50余种。

原植物:珠光香青Anaphalis rgaritacea(L.)Benth.et Hook.f.,又名山荻(《我国植物志》)。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木质,有具褐色鳞片的短匍枝。茎高30~60cm,被灰白色绵毛。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9cm,宽0.3~1.2cm,基部不沿茎下延,表面被蛛丝毛,背面被灰白色至红褐色厚绵毛。头状花序多数排成复伞房状;总苞宽钟状或半球形,直径8~13mm:总苞片5~7层,基部多少褐色,上部白色;雌株头状花序外围雌花多层,中央有3~20雄花;雄株头状花序全为雄花或外围有少数雌花。瘦果长椭圆形,有小腺点。花果期8~11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468页.图6349)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草地、石砾地。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印度、日本、朝鲜、原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春、夏间花苞初放时连根挖起,去净泥沙,晒干。药材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

鉴别:根头细长,长1~3cm。茎长30~50cm,直径达5mm,梢部渐细小,少分枝,外表密生白色丝状茸毛,扯下后又显露出黄绿色而细密短小的茸毛。叶多皱缩成团,棕褐色,两面均有白毛,但较茎部毛短小。有臭气,味微弱。以茎杆粗壮、叶片不脱落者为佳。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根的主要成分为多炔化合物,反脱氢母菊酯(Trans-dehydro tricaria)、5-氯-2-(辛-2,4,6三炔叉)-5,6-二氢-吡喃(5-Chloro-2[Octa-2,4,6-triyneylidene]-5,6-dihydro-2H-Pyran和微量的十三碳五烯炔(Tridecpentaynene)。

参考文献

CA1965;63:4571d。

药性

性味:甘、苦,凉。

功效:清热泻火,燥湿止痢。

主治:瘰疬,湿热痢疾,牙痛,吐血。 ①《分类草药性》:“治一切劳伤,牙痛,乳痈,瘰疬。” ②《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止痢,驱虫。治痢疾,蛔虫,刀伤。” ③《四川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燥湿。治湿热痢疾。” ④《中药大辞典》:“清热泻火,燥湿。治吐血,痢疾,牙痛,乳痈,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食疗:《重庆草药》:“治风火牙痛.大叶白头翁60g,煎水炖五花肉加糖,或煮绿壳鸭蛋食用。”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严悦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大叶白头翁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严悦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0368.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