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防风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关防风、东防风、北防风(东北),哲里根呢(内蒙古)。
基源:为伞形科防风属植物防风的根。防风属全世界仅1种,我国有分布。
原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Siler divaricatum(Turcz.)Benth.et Hook.f.;Ledebouriella dtvaricata(Turcz.)Hiroe; Stenocoelium divaricatum Turcz.]
历史:本品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宋《图经本草》载:“防风……五月开细白花,中心攒聚作大房,似莳萝花,实似胡荽而大……”,所绘解州防风(山西解县)、同州防风(陕西大荔县)两图皆系伞形科植物。《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虽都记载防风,也系伞形科植物,但和今日所说的防风不完全相似。由此可知我国防风的原植物来源,自古以来有多种伞形科植物。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全株无毛。根状茎存留多数褐色枯鞘纤维;根细长,圆柱形,分歧,皮淡黄棕色。茎单生,自基部有多数分枝,通常为二歧式分枝。基生叶丛生,叶片轮廓为阔卵形,二~三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线形至披针形,长2.5~5cm,宽1~2.5cm,全缘;叶柄略扁,长2~7cm,基部具宽阔叶鞘。复伞形花序大型,分枝极多;无总苞片,稀有1片,易脱落;伞辐5~9,长3~5cm;小总苞片4~6,线形至披针形,小伞形花序有花4~10,药瓣倒卵形,白色,有内折的小舌片;萼齿短三角形。双悬果卵状长圆形,长4~5mm,宽2~3mm,幼时有疣状突起,成熟时渐平滑,侧棱具翅,每棱槽内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平直。花期8~9月,果期9~10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365页.图273)
生境与分布:生于草原、丘陵、多砾石山坡上。分布于我国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宁夏、甘肃、陕西、山西、山东。蒙古。原苏联也有分布。
生药栽培:宜温和凉爽的气候,耐寒、耐干旱;喜在阳光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及含石灰质的壤土栽培。用种子繁殖,于3~4月或9~10月播种。按行距27~30cm划深2~3cm浅沟,将种子均匀播于沟内,薄盖细土,稍加镇压,每亩用种量1~1.5kg。或用分根繁殖。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以10~13cm株距定苗。6~8月追肥1~2次,用人畜粪水及磷肥或堆肥追施,并结合培土。孕蕾期要及时摘除花蕾。雨季需注意排水。病害有白粉病,用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防治。虫害黄凤蝶,可喷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防治。
采集:春、秋季均可采挖,将根挖出后,除去茎叶及泥土,先晒至八成干,捆把后,再晒至足干。防风药材主产于黑龙江的安达、泰康、泰来、肇东、肇州、肇源,吉林的洮安、镇赉,辽宁的昭盟、铁岭。以黑龙江省产量大,品质亦佳。
鉴别
性状: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稍弯曲,长15~30cm,直径5~20mm,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环纹上有的有棕褐色毛状残存叶基,长至5cm;表面灰棕色或棕色,皱缩而粗糙,有纵皱纹及致密的细横纹、多数横长皮孔及点状突起的细根痕。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皮部棕黄颜色,疏松,裂隙较多,散生黄棕色油点,木部浅黄颜色,占根的绝大部分。气特异,味微甘。以条粗壮、断面皮部色浅棕、木部色浅黄者为佳。
显微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5~30列细胞。皮层窄,有较大的椭圆形油管。韧皮部较宽,有多数类圆形油管,周围分泌细胞4~8个,管内可见金黄颜色分泌物;射线多弯曲,外侧常成裂隙。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甚多,呈放射状排列。根头处有髓,薄壁组织中偶见石细胞。(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274) 粉末:黄棕色,气香,味微甘。 ①油管含金黄颜色、黄棕色或绿黄颜色条块状分泌物,有的由油管中脱出,偶见条块状分泌物呈分叉状,粗细不一,直径10~112μm。 ②网纹导管直径14~103μm,网孔一般狭细。另有螺纹、具缘纹孔及网状具缘纹孔导管。 ③木栓细胞断面观呈长方形,壁微波状弯曲,有的可见短条状增厚。 ④叶基纤维多成束,淡黄颜色或黄棕色,细长,直径4~13μm,壁极厚,孔沟稀少,胞腔狭细。 ⑤韧皮薄壁细胞隐约可见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39)
理化:①防风与地区习用品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适量,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挥发油,或用石油醚提取。将挥发油和石油醚提取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7:3)为展开剂,石油醚提取液以葡萄酸内酯为对照。展开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03-1) ②防风与混用品沙茴香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1g,加石油醚10ml,振摇10分钟,滤过,滤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距16cm,用20%硫酸水液喷雾后,加热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03-2)
加工炮制:①防风片 取原药材,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②炒防风 取防风片,置锅内微炒至深黄颜色,取出放凉。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蛀。
化学性质含化合物约40种以上,可分为六类:色原酮类、香豆精类、挥发油、多炔类、多糖类和其他化合物。
色原酮类化合物有[1~4]:3’-O-当归酰基核茅醇(3’-O-Angeloylha udol)、3’-O-乙酰基核茅醇(3’-O-Acetylha udol)、5-O-甲基阿密茴醇(5-O-Methylvtsamminol)、升麻素(Cimifugin)、亥茅酚甙(Sec-O-glucosylha udol)、5-O-甲基维斯阿米醇甙(4’-O-β-D-Glucosyl-5-Omethylvisamminol)、升麻素甙(Prim-O-glucosylcimifugin)、核茅酚(Ha udol)。
香豆精类化合物有[1,2]:欧前胡素(Imperatonn)、佛手内酯(Bergapten)、Deltoin、花椒毒素(Xanthotoxin)、Ano lin、莨菪亭(Scopoletin)和前胡素(Decursin)。
挥发油中含有20种成分[5]:2-甲基-3-丁烯-2-醇(2-Methyl-3-buten-2-ol)、戊醛(Pent )、α-蒎烯、己醛(Hex )、戊醇、己醇、辛醛、壬醛、辛醇、乙酰苯(Acetophenone)、7-辛烯-4-醇(7-Octen-4-ol)、萘、β-没药烯(β-Bisabolene)、花侧柏烯(Cuparene)、β-桉叶油醇(β-Eude ol)、2-十九烷酮、α-己基桂皮醛、9-羟基-8-十六烷酮、D-p-薄荷-1,8-二烯、十一碳酸。
多炔类化合物有:Falcarindiol、Panaxynol和Falcarinol[6]。
近年,从防风根和根茎中,分离出一种对网状内皮系统有活性的酸性多糖,定名为Saposhnikovan C,是由D-半乳糖醛酸、L-鼠李糖、L-阿拉伯糖、D-半乳糖(27:7:8:8)组成,分子量为132000[7]。还含有β-谷甾醇、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以及甘露醇[2,3]。
参考文献[1] Chem Pharm Bull 1982;30(10):3555。[2] 生药学杂志(日) 1983;37(3):276。[3] 中草药 1987;18(6):247。[4] 药物分析杂志 1988;8(6):325。[5] 药学通报 1987;22(6):335。[6] 生药学杂志(日) 1987;41(3):189。[7] Chem Pharm Bull 1989;37(11):3054。
药理①解热作用 20%防风水煎剂10ml/kg或20%醇浸剂10ml/kg给用过期伤寒混合菌苗致热的家兔ig,用药后30min即有明显解热作用。煎剂的作用优于醇浸剂[1]。对三联疫苗[2],伤寒、副伤寒甲菌苗、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3]引起发热的家兔也具明显解热作用。但也有认为用三联疫苗致热的家兔,以防风煎剂(每ml含生药2g的水煎液)经ig给药或im均不能使致热家免降温,因此认为对防风的解热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4]。 ②镇痛作用 小鼠扭体反应法,sc醇浸剂(按生药20g/kg)[2]、或水煎剂(按生药40g/kg)ig[4]均能明显抑制扭体反应。以热板法观察,ip水煎剂15g/kg[2,3]或水煎剂40g/kgig,均能明显提高痛阈。说明防风有镇痛作用。 ③抗菌作用 水煎剂对金黄颜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产黄青霉菌、杂色曲霉菌等有抑菌作用[4,7]。对流感杆菌、伤寒杆菌、福氏及志贺氏痢疾杆菌无抑菌作用[4]。但也有试验结果认为对志贺、斯密士、福Ⅱa、福Ⅲ、宋内氏等5种痢疾杆菌有抑菌作用[6]。新鲜关防风榨出液对绿脓杆菌、金黄颜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5]。 ④抗炎作用 由巴豆油合剂致炎症的小鼠耳郭肿胀,ip水煎剂20g/kg[3]或ig水煎剂40g/kg[4[,均能明显减轻耳廓肿程度。给小鼠ip20g/kg水煎剂,对冰醋酸引起的炎症也有明显的抗炎作用[3]。 ⑤镇静作用 小鼠ig防风水煎剂40g/kg,可以明显增加戊巴比妥纳阈下睡眠剂量的1min内的入睡数(p<0.01)。同样ig剂量40g/kg水煎剂可使小鼠自发活动明显减少[4]。 ⑥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给小白鼠每日ig防风水煎剂20g/kg 1次,连续4d,对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sc防风水提液22.56g/kg,每日1次,连续7d,能显著提高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p<0.01);并能显著提高氢化可的松抑制的小鼠腹腔吞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p<005),能使其恢复并超过对照组水平[8]。水提液给小鼠22.56g/kg ip,连续7d,能明显提高小鼠脾脏指数,对胸腺指数则未见明显影响。在该剂量下亦未观察到防风水提液有对抗环磷酰胺抑制免疫器官的作用[8]。从防风的热水提取物以CTAB、NaCl、乙醇连续处理后得到的主要多糖A,具有网状内皮系统激活的活性;另外两种多糖B和C具更大的吞噬指数[9]。 ⑦其他作用 水煎剂对离体兔肠肌有抑制收缩的作用[3]。小鼠每日ig防风水煎剂20g/kg,连续给药7d,有抑制2,4-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的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作用。水煎也能使豚鼠离体气管和回肠的收缩幅度明显降低。说明防风有抗过敏作用[4]。
毒性:对防风的LD50的报道颇不一致。水煎剂小鼠ig的LD50为213.8±25.4g/kg[4]。小鼠ip的LD50为:引种防风(直播法)为22.21±1.50g/kg,引种防风(扦插法)为30.60±4.66g/kg,东北商品防风为37.18±8.36g/kg[2]。
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杂志 1956:42(10):964。[2] 中药材 1985:(1):14。[3] 中药材 1989:12(6):37。[4] 中药通报 1988:13(6):44。[5] 药学通报 1960:8(2):57。[6] 药学通报 1960:8(2):59。[7] 山东医学院学报 1958:(总8):42。[8] 中草药 1987:18(9):9。[9]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90:12(4):58。
药性性味:辛、甘,温。 ①《本经》:“甘,温。” ②《别录》:“辛。” ③《药品化义》:“甘、微辛,气和,微温。” ④《本草再新》:“辛,平。” ⑤《我国药材商品学》:“甘、辛,温。”
归经:入膀胱、脾经。 ①《珍珠囊》:“太阳经本药。” ②《汤液本草》:“足阳明胃、足太阴脾二经之行经药。”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④《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效:发表,祛风,除湿,止痉。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 ①《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②《本草经集注》:“杀附子毒。” ③《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④《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股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 ⑤《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 ⑥《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 ⑦王好古云:“搜肝气。” ⑧《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盗汗,断漏下,崩中。” ⑨《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⑩《我国药材商品学》:“用于感冒、头痛,发热,无汗,风湿痹痛,四肢拘挛,皮肤风湿瘙痒,破伤风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②《唐本草》:“畏萆薢。” ③《本草经疏》:“诸病血虚痉急,头痛不因于风寒,溏泄不因于寒湿,二便秘涩,小儿脾虚发搐,慢惊慢脾风,气升作呕,火升发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等病,法所同忌。” ④《得配本草》:“元气虚,病不因风湿者禁用。”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秦艽,治热痹、风寒湿痹体弱血虚者。 ②配苍术,治风湿痹痛及脾虚感受风寒引起的水泻。 ③配天南星,治外邪引起的风痰壅滞经络之头痛,身疼,麻木。 ④配防己,治风湿热痹,全身关节疼痛。 ⑤配全蝎,治破伤风。 ⑥配甘草,治砒石中毒。 ⑦配菊花,治风热袭表之微微恶风,热势较轻,头痛目痒。 ⑧配羌活,治偏于脑后的太阳头痛或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疼及风湿痹痛等。 ⑨配白芷,治风寒邪气犯及阳明之偏正头痛或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鼻塞。 ⑩配荆芥、羌活,治感冒风寒,头痛,身痛。 ⑾配荆芥、薄荷,治痒疹,皮肤瘙痒等。 ⑿配荆芥、苏叶,治感冒风寒之表证。 ⒀配白芍,治肝郁侮脾而致的腹泻、腹痛。 ⒁配羌活、当归,治风寒湿痹及皮肤病。 ⒂配白芷、川芎,治偏头痛。 ⒃配苍术、白鲜皮,治神经性皮炎(放于布袋内蒸熟,趁热外敷)。 ⒄配天南星、白附子,治破伤风,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⒅配茜草、苍术,治风湿性关节炎(浸酒)。 ⒆配薄荷、连翘,治感冒风热,发热咽痛,目赤头痛。 ⒇配羌活、桂枝,治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
方选和验方: ①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治风热拂郁,筋脉拘倦,肢体焦萎,头目昏眩,腰脊强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肠胃燥,热结,便溺淋闭等症:防风、当归、川芎、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15g,石膏、黄芩、桔梗各30g,滑石90g,甘草60g,荆芥、白术、栀子各7.5g。上为末,每服6g,水250ml,生姜3片,煎至6分,温服。 ②防风散(《太平圣惠方》)治白虎风,走转疼痛,两膝热肿:防风30g(去芦头,微炒),地龙60g(微炒),漏芦60g。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6g。 ③防风散(《外科十法》)治痈疽最难收口者:防风、白芷、甘草、赤芍、川芎、归尾各6g,雄猪蹄1节。加连须葱白5根,用水900ml煎,以绢片蘸水洗之,拭干,然后上药,其深曲处,以羊毛笔洗之。 ④玉真散(《本事方》)治破伤风及打扑伤损:天南星(汤洗7次)、防风(去叉股)各等份。细末。如破伤风以药敷贴疮口,然后以温酒调下3g。如牙关急紧,角弓反张,用药6g,童子小便调下,或因斗伤相打,内有伤损之人,以药6g,温酒调下。 ⑤防风丸(《圣济总录》)治一切疮疥癣,皮肤瘙痒,搔成瘾疹:防风(去叉)、蝉壳、猪牙皂荚(酥炙,去皮、子)各45g,天麻60g。上4味捣为细末,用精羊肉煮熟捣烂,以酒熬为膏,丸如绿豆大,每服30丸,荆芥酒或茶汤下。 ⑥玉屏风散(《丹溪心法》)治自汗:防风、黄芪各30g,白术60g。每服9g,水适量,姜3片煎服。 ⑦防风散(《世医得效方》)治盗汗:防风15g,川芎7.5g,人参4g。为细末,每服6g,临卧米饮调下。 ⑧《简便单方》:“消风顺气,治老人大肠秘涩:防风、枳壳(麸炒)各30g,甘草15g。为末,每食前白汤服6g。” ⑨《普济方》:“治偏正头风,痛不可忍者:防风、白芷各120g。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如牙风毒,只用茶清为丸,每服1丸,茶汤下。如偏正头风,空腹服。如身上麻风,食后服。未愈连进3服。” ⑩防风秦艽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治肠风便血:防风、秦艽、当归、生地黄、白芍药(酒炒)、川芎、赤茯苓、连翘各3g,栀子、苍术(米泔水浸炒)、槐角、白芷、地榆、枳壳(麸炒)、槟榔、甘草各1.8g。水煎,食前服。 ⑾防风天麻丸(《证治准绳》)治疬风、癞病:防风、天麻、升麻、炮白附子、定风草、细辛、川芎、人参、丹参、苦参、玄参、紫参、蔓荆子、威灵仙、炒穿山甲、何首乌(另捣为末)各30g,蜈蚣1对。为细末,每60g药末与胡麻1000g炒香,共研为末,炼蜜为丸,共作90丸,每服1丸,细嚼,温浆水送下,日3次,宜食淡白粥120天。 ⑿防风天麻散(《类编朱氏集验方》)治惊风头疼:防风、天麻、川芎、白芷、甘草、炮川乌、麻黄各等份。为细末,葱、蜜煎汤或薄荷煎汤送下。 ⒀防风白术牡蛎汤(《杂病源流犀烛》)治冲气犯肝,头眩汗不出,筋惕肉瞤,腹内拘急,食下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卧则欲蜷:防风、白术、牡蛎各等份。为末,每服6g,酒或米汤送下,日2~3次。 ⒁防风当归饮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治病久憔悴,发热盗汗,烦渴,皮肤索泽:防风、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各30g,大黄、当归、芍药各15g,滑石90g。为粗末,每服15g,生姜3片,水煎服。 ⒂防风冲和汤(《杂病源流犀烛》)治感冒风寒,头痛身热,自汗恶寒,脉浮缓:防风、羌活各4.5g,白术、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各3g,细辛、甘草各1.5g,生姜3片,葱白3根,水煎服。 ⒃防风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治泄痢飧泄,身热脉弦,腹痛而渴,及头痛微汗等症:防风、芍药、黄芩各30g。为粗末,每服15g,或30g,水煎服。 ⒄防风苍术汤(《证治准绳》)治小儿邪热在表,恶风恶寒,疱疹未出:防风、炙甘草各15g,苍术、石膏各30g,川芎、黄芩各60g。为粗末,每服6g,加生姜3片,薄荷7叶。水煎服,日2次。 ⒅防风羌活汤(《证治准绳》)治瘰疬发热:防风、羌活、炒牛蒡子、川芎、黄芩(酒浸)、昆布(酒洗)、海藻(酒洗)各3g,夏枯草、僵蚕、连翘各6g,升麻2.1g,甘草1.5g,加薄荷3g,水煎服。 ⒆防风羌活汤(《审视瑶函》)治眉棱骨痛及脑昏痛:防风、羌活、半夏(姜制)、黄芩(酒洗)、天南星(姜制)细辛、白术(土炒)、炙甘草、川芎各等份,为粗末,水煎服。 ⒇防风茯苓汤(《外台秘要》)引深师治胸满短气,心痛,吐涎虚冷:防风、茯苓、炙甘草各60g,桂心180g,半夏、干姜各120g,人参90g。水煎服。 (21)荆防败毒散(《疮疡证治》)治疮疡早期:防风5g,荆芥、柴胡、前胡、羌活、川芎、枳壳、桔梗、茯苓各3g,人参、甘草各1.5g,水煎服。 (22)黄芪防风酒(《普济方》)治产后中风,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腰腿疼痛无力:黄芪60g,防风90g,蜀椒60g,白术60g,牛膝60g,葛根60g,炙甘草30g,山萸肉30g,制乌头30g,人参30g,独活10g,肉桂3g,制附子、秦艽、炮姜、当归各30g。上16味,共为粗末,用生白布袋盛,置于净器中,用酒1.5kg浸,封口,春夏3日,秋冬5日后开封,去渣备用。每次温服30ml,不拘时。 (23)排风酒(《圣济总录》)治风寒湿痹,周身关节疼痛,言语错乱,心膈烦闷,四肢拘急,手足酸痛:防风30g,升麻30g,肉桂30g,独活30g,制附子30g,羌活30g。上6味捣细,以醇酒1500g浸入净器中,经5日开取。每次饮20ml,每日2次。 (24)防风白术酒(《圣济总录》)治肌肉麻木不仁,身体沉重,关节疼痛:防风12g,白术9g,山萸肉9g,制附子9g,磁石50g,细辛(微炒)9g,独活9g,秦艽9g,茵芋9g,山药9g,杏仁(炒)9g,紫巴戟(去心)12g,肉桂12g,麻黄12g,生姜(切焙)30g,薏苡仁(炒)18g,生地15g。上17味,捣细用布包,置于净器中,以清酒1000g浸之,封口,经7日取用。每日早、晚各空腹温饮20ml,以知觉为度。 (25)防风汤(《我国中医秘方大全》)治三叉神经痛:防风30~60g,生白芍30~120g,白蒺藜30~60g,蔓荆子30g,钩藤30~60g,露蜂房30g,全蝎15g,当归20g,丹参60g。水煎服。10天为1疗程。 (26)防风散(《普济本事方》)治头目不清,神志不爽:防风、川芎、香白芷、甘菊花、炙甘草各等份。为细末,每服6g,荆芥汤调下,食后。 (27)新中医 1990;(8):“治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腹泻:防风9~15g,白芍12~20g,炒白术9~12g,陈皮,炙甘草各6~9g,葛根15~30g,炒车前子10~20g。水煎分次温服,每日1剂。” (28)《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治面肌痉挛:防风12g,羌活12g,川芎15g,白僵蚕10g,当归12g。上药煎水,先熏后洗患侧面部,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10天为1疗程。” (29)防风秦艽汤(陕西中医 1986;(12))治肛肠术后肿痛: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防风、秦艽、地榆、连翘、槟榔、栀子、苍术、赤苓各9g,槐角12g,白芷6g,甘草3g。加减:大便秘结加大黄8g;小便潴留加车前子15g;腹泻加川连8g;气虚脱肛、内痔脱出加升麻6g,柴胡5g;虚甚者加党参15g,黄芪21g。 (30)防风通圣散(内蒙古中医药 1987;(2))治抽风:防风15g,荆芥15g,连翘15g,薄荷15g,川芎15g,当归15g,炒白芍15g,白术15g,黑山栀10g,酒大黄10g,芒硝15g,石膏30g,桔梗30g,黄芩30g,甘草60g,滑石90g,生姜10g。酒浸1宿,焙干研为细末,每次6g,早晚各服1次,开水送下。 (31)防风通圣散加减(湖北中医杂志 1988;(5))治急性结膜炎:防风、荆芥、连翘各15g,滑石、石膏各30g,薄荷、当归、赤芍、川芎、白术、栀子、黄芩、桔梗、甘草各12g,麻黄、大黄、芒硝各9~15g。加减:白睛赤甚加红花;痒甚加蒺藜,虫退,蔓荆子;痛甚加白芷,羌活,没药;眼眵多加苡仁,泽泻;眼泡肿甚加蒲公英,银花,鱼腥草;大便不结去芒硝;素体阴虚血亏,自汗盗汗者,不用或少用麻黄。 (32)防风木香汤(吉林中医药 1988;(4))治术后肠胀气:防风50g,木香15g,加水煎成60ml,1次或多次服完。 (33)防风通圣散加减(湖北中医杂志 1989;(4))治慢性荨麻疹:防风、荆芥、黄芩、栀子、连翘、当归、赤芍、川芎、白术、桔梗、甘草各10g,生石膏30g,川军8g,芒硝12g(另冲),滑石15g,麻黄6g。加减:精血亏虚者加丹参,熟地;气不足者加党参,黄芪;搔痒甚者加蝉衣,僵蚕;食少便溏者去川军,芒硝,加茯苓,苡仁。
单方应用:①《经验后方》:“治崩中:防风去芦头,炙赤为末,每服6g,以面糊、酒调下,更以面糊、酒投之。” ②《内蒙古中草药》:“治感冒:防风9g,葱白3个,生姜3g。水煎服。” ③《内蒙古中草药》:“治风湿关节痛:防风、木瓜各9g。水煎服。” ④《内蒙古中草药》:“治皮肤搔痒、风疹:防风、艾叶各15g。煎水洗。” ⑤防风松叶酒(《圣济总录》)治口眼歪斜,语声不出,关节不利:防风250g,青松叶250g。将松叶捣令汁出,与防风用布包,盛净器中,以酒1500ml浸2宿,近火煨1宿。初服20ml,渐加至30ml,不拘时候,以头面汗出为度。 ⑥防风酒(《时后备急方》)预防瘟疫:防风60g,放入500g白酒内浸泡20日,即可饮用。
医药家论述①李杲:“防风,治一身尽痛,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也。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凡脊痛项强,不可回顾,腰似折,项似拔者,乃手足太阳证,正当用防风。凡疮在胸膈以上,虽无手足太阳证亦当用之,为能散结去上部风。病人身体拘倦者风也,诸疮见此证,亦须用之。钱仲阳泻黄散中倍用防风者,乃于土中泻木也。”“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防风治风通用,升发而能散,故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周身骨节疼痹,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下乳,金疮因伤于风内痉。其云主目无所见者,因中风邪,故不见也。烦满者,因风邪客于胸中,故烦满也。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祛风燥湿,故主痹也。发散之药,焉可久服,其曰轻身,亦湿去耳。《别录》云:“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子似胡荽而大,调食用之香而疗风更优也。” ③仉朱谟《本草汇言》:防风,散风寒湿痹之药也。故主诸风周身不遂,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痿、躄痫痉等证。又伤寒初病太阳经,头痛发热,身痛无汗,或伤风咳嗽,鼻塞咽干,或痘瘄将出,根点未透,用防风辛温轻散,润泽不燥,能发邪从毛窍出,故外科痈疮肿毒、疮痍风癞诸证,亦必需也。为卒伍之职,随引而效,如无引经之药,亦不能独奏其功。故与芎、芷上行,治头目之风;与羌、独下行,治腰膝之风;与当归治血风;与白术治脾风;与苏、麻治寒风;与芩、连治热风;与荆、柏治肠风;与乳、桂治痛风,及大人中风,小儿惊风,防风尽能去之。若入大风厉风药中,须加杀虫活血药乃可。” ④张景岳《本草正》:“防风,用此者其气平散风,虽膀胱脾胃经药,然随诸经之药,各经皆至。气味俱轻,故散风邪治一身之痛,疗风眼,止冷泪。风能胜湿,故亦去湿,除遍体湿疮。若随实表补气诸药,亦能收汗,升举阳气,止肠风下血崩漏。然此风药中之润剂,亦能走散上焦元气,误服久服,反能伤人。” ⑤张德裕《本草正义》:“防风,通治一切风邪,故《本经》以‘主大风’三字为提纲。头痛恶风,及风邪而目盲无所见,其外感风邪之盛可知,风行周身,而骨节为之痛痹,亦风邪之深且重者,而防风皆治之,诚风药中之首屈一指者矣。《别录》主烦满胁痛,亦风淫于外而遏抑其清阳之气,不得宣布也。胁风二字,太不经见,而下文接以头面去来一名,则所谓风者,盖即指头面去来之风邪,胁字盖误,濒湖《纲目》引此无胁字,亦疑而删之也。四肢挛急,即《本经》风行周身、骨节疼痹之证。字乳者,产育乳子之时。金疮则破伤也。内痉二字,直接字乳金疮作一句读,即新产之中风及破伤风二证,皆有发痉一候,是血虚而内风煽动,非外来之风邪,故曰内痉,而防风亦能通治,颇似合外风内风而一以贯之。然古人以中风一证,无不从外来风邪治疗,是以产后发痉,角弓反张,《千金》、《外台》均用豆淋酒等方,纯以发表祛风为主。究竟产后痉厥、金创破伤二者,虽有猝为寒风所乘,宜于解表之一证,要知二者皆在血脱之后,阴不涵阳,肝风内煽,发为痉瘛,尤其多数,此则宜于潜阳息风,镇定为亟,万不可再用风药,助其暴戾。《别录》内痉二字,必非防风之辛温发散者所可妄试。”“防风为风痛之主药,《本经》所主,皆风门重证,故首以大风一句表扬其功用,则驱除外风,兼能通痹起废,其效最弘,《本经》列于上品,正以其足当大任而推重之,非无故也。后人但以为感冒风寒,轻疏发散之用,未免视之太浅。”“防风为泄风之上剂,然以走窜宣散成功,必其人气血充足,体质坚实,猝为外邪所乘,乃能任此辛温宣泄,而无流弊。凡古人治风诸方,皆不能轻用于今时东南之人者,以质脆阴薄,不能胜此燥烈之性也。防风虽不至如乌、附、姜、辛之刚烈,然温燥之气,扑人眉宇,确是温辛一类。所以温热之风邪外受,凡柴、葛、羌、防皆当审慎,而肝阳之动风,血虚之风痉,又必柔润息风,方为正治,散风诸剂,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⑥林祖庚《疮疡证治》:“防风、荆芥为荆防败毒散之主药,是“开玄府”、“疏腠理”之方剂。疮疡初期的毒邪,只有外泄方有通路,一旦邪毒外泄,疮疡即消失而治愈。……还有“解火毒”、“疏风”的作用。疮疡系外邪引起气血凝滞,化为水湿而潴留肌肤间,应用荆防败毒散,能使潴留水湿通过玄府、腠理而外泄,肿胀可因之平退,此即中医风能胜湿的道理。”
参考文章哪些省区、什么样的土壤条件适合种植防风?经济作物含有防风的处方(六十三)中医中药冬季要养猪防风湿猪露天堆场防风抑尘网遮蔽效果的数值模拟废水治理含有防风的处方(六十四)中医中药冬季养猪防风湿猪苎麻园如何防风和防霜?经济作物香蕉栽培管理技术防风防寒果树园艺香蕉果穗套袋、防风、防冻果树园艺怎样种植防风?经济作物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浩邈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防风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浩邈;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0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