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赤车使者


药材名称:赤车使者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

异名:阴蒙藤、吊血丹(《中药大辞典》),毛骨草、天门草(《福建药物志》),半边山(贵州),岩下青、拨血红、坑兰(《浙江药用植物志》)。

基源:为荨麻科赤车属植物赤车的全草。

原植物:赤车Pellionia radicans(Sieb.et Zucc.)Wedd.,又名楼梯草、六月零(《湖北植物志》)。

历史:此名始见于《唐本草》云:“苗似香葇兰香,叶茎赤,根紫赤色。”《蜀本草》云:“生荆州,根紫叶茎赤如蒨”。《纲目》也云:“此与爵状相类,但以根色紫赤为别尔”。《纲目》所绘的图十分粗糙,难以考证,但长期以来,植物学者解释以本种为“赤车使者”。

形态:多年生草本。茎斜生,高30~40cm。叶互生,叶片斜长椭圆形或斜倒卵状长椭圆形,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半圆形,边缘中部以上。每侧有5~10个粗锯齿,侧脉5~9对;无柄。花雌雄异株,聚伞花序常攒集成头状;雄花7~10朵簇生,花序有柄;雌花8~12朵簇生;总苞片披针状线形;萼片4;雄蕊4;子房上位,1室,柱头呈毛笔头状。瘦果卵形。花期夏季。(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514页.图1028)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谷沟边,林下或阴处石上。分布安徽南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越南北部,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春、夏采收全草,拣去杂质,洗净,晒干或鲜用。

药性

性味:辛、苦,温。

功效:祛瘀消肿,解毒止痛。

主治:挫伤血肿,牙痛,疖子,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烂外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福建药物志》:“治跌打损伤,骨折:鲜赤车适量,生栀子12~15g,糯米饭、米酒各少许,同捣烂后加热,敷患处。” ②《四川中药志》:“治痄腮,赤车鲜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单方应用:①《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挫伤血肿:赤车鲜全草加食盐少许,捣烂处敷。”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疖子(未破):赤车根30g,水煎服;另取鲜全草捣烂外敷,或干全草研粉加水调敷。”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毒蛇咬伤:赤车鲜全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④《四川中药志》:“治痄腮:赤车鲜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食疗:《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牙痛:赤车鲜全草15g,鸡蛋1只。水煮,吃蛋和汤。”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智晖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赤车使者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智晖;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0347.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