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白药子


药材名称:白药子

名称出处:《图经本草》

概况

异名:金线吊乌龟(《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为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头花千金藤的块根。

原植物:头花千金藤Stephania cepharantha Hayata ex Ya moto(Stephania disciflora Hand.-Mazz.),又名独脚乌桕(广东)、铁秤砣(江西),金线(丝)吊蛤蟆(浙江)。

历史:“白药”始见于《唐本草》。按《证类本草》卷九引《图经本草》,其图有三种白药,其中有:“江西出者叶似乌桕,子如绿豆,至八月;其子变成赤色。”此与今之防己科白药子相符。所附临江军(今江西清口县西南)白药图亦与本种相似。《植物名实图考》以金线吊乌龟载入:“蔓生,细藤微赤,叶如小荷叶而后半不圆,末有微尖,长梗在叶中,似金莲花叶。附茎而细红白花,结长圆实,如豆成簇,生青、熟红黄颜色,根大如拳。”其描述和图均与防已科白药子相同。且本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作白药子用,销售最广,因此,防己科的白药子应为白药子之正品。至于历代本草记载的其它几种白药,大体与现今白药子中的异物同名品类似。又《植物名实图考》金线吊乌龟条载:“按陈藏器云,又一种似荷叶,叶如钱许(大),亦呼为千金藤,当即是此。患齿痛者,切其根贴牙龈上即愈。”故《本草拾遗》的千金藤有数种,而吴其濬认为即本种。今植物界以Stephania iaponica(Thunb.)Miers为千金藤,后者无块根,不应为金线吊乌龟。本品为较常用中草药。主产于湖南、浙江、销全国大部分地区;此外,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亦产,多自产自销。

形态:多年生缠绕性落叶藤本。块根肥厚,椭圆形或呈不规则块状,长3~10cm,直径2~5cm。老茎下部稍木质化,略带紫色。叶互生;叶柄盾状着生,长4~10cm;叶片圆三角形或扁圆形,长5~9cm,宽与长近相等或较宽,顶端常具小突尖,基部楔形或微凹,全缘或微呈波状,下面粉白色,两面无毛,具掌状脉5~9条。花雌雄异株,约20朵花组成头状聚伞花序;雄花序总梗长1~2cm,数个头状聚伞花序排成总状,花萼及花瓣各3~6片;雄蕊6,花丝合生成柱状,花药环生成圆盘状,花药横裂;雌花序各梗只一个头状聚伞花序;花萼及花瓣各3~5片。核果球形,熟时紫红色;内果皮坚硬,呈扁平马蹄形,直径4~5mm,背部具疣状突起和槽纹。花期6~7月,果期8~9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93页.图79)

生境与分布:生于肥沃湿润的草丛及灌木林中,或山坡、路旁阴处,以石灰岩地生长较盛。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

生药

采集:秋、冬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厚片,干燥。药材主产于湖南、浙江。

鉴别

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片块,直径2~7cm,厚0.2~15cm;外皮暗褐色,有皱纹及须根痕,切面类白色或灰白色,可见维管束斑点,有的略呈环状排列。质硬而脆,断面显粉性。气微,味苦。以片大、断面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显微 块根的横切面:木栓层为8~10余列木栓细胞。靠近栓内层处有少数单个或2~4个成群的石细胞,长径60~90μm,短径28~52μm。薄壁细胞内含草酸钙细小方晶、针晶或棒状结晶。中柱占根的大部分,为三生构造,有多数外韧型维管束,排列成1~4个同心环,中央的木质部束较大,导管旁有多数纤维束及少数管胞。本品薄壁细胞含多数淀粉粒,单粒圆形、椭圆形、盔帽形,直径2.8~17μm,脐点点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3个分粒组成;中柱薄壁细胞含少数细小方晶及棒状结晶。(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80)

理化:取样品粉适量,按“地不容②”项方法进行薄层色谱。(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0)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贮藏:置通风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含酚性生物碱约2.5%,非酚性生物碱1.75%。从中分离出头花千金藤碱(Cepharanthine)(1)、头花千金藤酚碱(Cepharanoline)、头花千金藤胺碱(Cepharanine)、轮环藤碱(Cycleanine)、异粉防己碱(Isotetrandrine)、小檗胺(Berbamine)、高阿莫林(Homoaromoline),水溶性部分含有与木兰碱(Magnoflorine)、轮环藤酚碱(Cyclanoline)相对应的斑点[1~3]。还有粉防己碱、三叶防己碱。

新近分出头花藤 碱(Cepharmorphinanine)(2)、华木防己碱(Sinoooluline)、青藤碱(Sinomenine)、异紫堇定碱(Isocorydine)、及生物碱FK-3000等[4,5]。

参考文献

[1] 药学杂志(日) 1969;89:1678。[2] 药学杂志(日) 1967;87:1203。[3] CA 1953;47:5011c。[4] 邓京振博士论文.我国药科大学,1992。[5] Phytochemistry 1992;31 in press.。

药理

①解毒作用 头药千金藤碱对乙醇中毒有解毒作用;对小鼠因四氯化碳中毒而引起的死亡,有延迟作用,且较甲硫氨酸或葡萄糖醛酸更优[1]。对毒蛇蛇毒有保护作用[2,3],对破伤风、白喉、肉毒杆菌的外毒素及河豚毒素对小鼠或豚鼠的致死,也有某些保护作用[4]。 ②抗癌 头花千金藤碱体外试验,对Hela和Hela-S3人体癌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ED50分别为5.5μg/ml和7μg/ml;体内试验,对艾氏腹水癌(EAC)肉瘤180均有效[5,6]。在组织培养液中,能抑制艾氏腹水癌细胞中DNA的合成[7]。轮环藤碱对HeLa人体癌细胞有细胞毒活性,其ED50为12μg/ml[5]。异粉防己碱对人体鼻咽癌(KB)细胞毒作用很强[5]。顶花防己碱对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白细胞减少、Co60γ射线照射引起的犬白细胞减少、苯引起的大鼠白细胞减少,均有保护作用;正常大鼠服用后,可使外周血象中白细胞增加一倍[8]。国内临床试用防治放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或其它低白血球病,收到了较好的疗效[9~11]。 ③降压、肌松作用 头花千金藤碱的碘甲基化物有箭毒样作用[12];iv可使引起犬血压下降,脾容积增加,能抑制离体兔心,故血压下降,可能是心、血管抑制的结果[13]。轮环藤碱衍生物也有肌松、降压作用[14]。高阿莫林碱iv1~4mg,对血压正常的麻醉犬、降压范围为0~20mmHg[15]。三叶木防己碱也有降压作用[16]。 ④抗炎、免疫作用 顶花防己碱对某些过敏性休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小剂量能促进蟾蜍网状内皮细胞的功能,大剂量则抑制之[17];与抗原性物质一样,它能激活淋巴结,引起浆母细胞及浆细胞的增多,并使细胞的核糖核酸增加[18]。异粉防己碱的抗炎作用与保太松相当[19]。三叶木防己碱给大鼠po100mg/g,也有相同作用[20]。 ⑤其它作用 头花千金藤碱的对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能抑制由溶血卵磷脂引起的红血球K+渗散[21]。白药子中所含生物碱体外试验还有抗结核、抗麻疯、抗真菌等作用。

毒性:头花千金藤碱ip小鼠LD50为260mg/kg[8]。异粉防己碱的LD50小鼠ip为160、大鼠ip为2700,po为6400mg/kg[19]。三叶木防己碱的小致死量在家兔iv为50、sc为150,小鼠sc为500~1000mgkg[22]。

参考文献

[1]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56;127:660。[2]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56;127:659。[3] CA 1978;89:174738c。[4]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55;117:145。[5] Chem Pharm Bull 1976;24(10):2413。[6] CA 1980;93:61432j。[7] CA 1977;87:146483c。[8] 中草药通讯 1978;9(9):26。[9] 中草药通讯 1978;9(9):29。[10] 中草药通讯 1975;(5):10。[11] 药学学报 1979;14(10):612。[12] 药学杂志(日) 1967;87:1203。[13] 中华医学杂志 1949;35(6):239。[14] 我国药理学报 1980;1(1):17,23,27, 1981;2(3):160,1981;2(4):223。[15] J Nat Prod 1976;39(4):204。[16] 陕西新医药 1981;10(6):55。[17]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52;99:96。[18] CA 1953;47:501ld。[19] CA 1970;73:43657u。[20] 生药学杂志(日) 1974;28(9):96。[21] CA 1981;9590917z。[22]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820-1961. 科学出版社,1975:620,CA 1937;31:8030。

药性

性味:苦、辛,凉。有小毒。 ①《药性论》:“苦。” ②《新修本草》“辛,温。” ③《日华子本草》:“冷。” ④《饮片新参》:“苦、微辛,温。” ⑤《陕西中药志》:“辛,平,有小毒。” ⑥《浙南本草新编》:“苦,寒。” ⑦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苦,寒,有小毒。” ⑧《中药大辞典》:“苦、辛,凉。” ⑨《简明中医辞典》:“苦、辛,凉,有小毒。”

归经:脾、肺、肾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肾三经。” ②《本草经疏》:“入肺、胃。”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瘀止痛。

主治:咽痛喉痹,咳嗽,吐血,衄血,咳血,腮腺炎,肝炎,急性胃肠炎,痢疾,阑尾炎,风湿痹痛,肾炎水肿,热毒痈肿,瘰疬,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①《药性论》:“治喉中塞热,噎痹不通,胸中隘塞,咽中常痛。” ②《新修本草》:“主金疮生肌。” ③《日华子本草》:“消痰止咳,治渴并吐血、喉闭,消肿毒。” ④《开宝本草》:“解野葛、生金、巴豆药毒。刀斧折伤,能止血痛,干末敷之。” ⑤《纲目》:“散血,降火,消痰,解毒。” ⑥《植物名实图考》:“患齿痛者,切其根贴伤痛。” ⑦《饮片新参》:“消肿毒喉痹,散瘀血,治兼能补肾养阴。” ⑧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利水,清热,化痰。治风湿疼痛,腰肌劳损,肾炎水肿,胃痛,肺结核,无名肿毒,毒蛇咬伤。” ⑨《中草药鉴别手册》:“清热解毒,止痛。治急性肝炎,恶性疟疾,急性阑尾炎,急性菌痢,毒蛇咬伤,急性胃肠炎,腹痛及其它炎症。” ⑩《浙南本草新编》:“祛痰,止血,催吐。用于急性咽喉炎,各种内出血及作催吐剂。” ⑾《全国中草药汇编》:“外用治流行性腮腺炎,淋巴结炎,神经性皮炎。” ⑿《香屯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瘀消肿。治阑尾炎,痢疾,扁桃体炎,乙脑,胃痛出血,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①《本草经疏》:“凡病虽有血热吐衄等证,若脾胃素弱,易于作泄者勿服。” ②《饮片新参》:“阴虚内热者忌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白药子散(《宣明论方》)治疳眼赤烂,目生翳膜,内外障疾,小儿吐痢:白药子30g,甘草15g。上药为末,用猪肝1叶,劈开掺药15g,水300ml,煮熟,食后服。 ②白药子散(《仁斋直指方》)治喉中热塞肿痛,散痰、散血:白药子、朴硝为末,以小管吹入喉。 ③白药子散(《圣济总录》)治衄血、汗血:白药子75g为末,生地黄汁60ml,生藕汁20ml,生姜汁少许。将三汁混合,令沸,每以100ml入熟水20ml,加白药子末4g,搅匀,食后温饮之。 ④铁军散(《普济方》)安胎:白药子30g,白芷15g,为末。每服6g,紫苏汤调下。或胎热烦闷,入砂糖少许煎服。 ⑤《圣惠方》:“治咽喉肿痛:白药子30g(捣罗为末),龙脑0.ig,同研末令匀。炼蜜为丸,芡子大,常含1丸,咽津。” ⑥《图经本草》:“治心气痛,解热毒:白药根,野猪尾。两味洗净,去粗皮,焙干,等分捣筛。1次3g,酒调服。”

单方应用:①《经验良方》:“治衄血不止:红枣、白药子(各烧存性)等份。为末、糯米饮服。或煎汤洗鼻,频频缩药令入。” ②《简明中医辞典》:“治风湿痹痛,肾炎水肿,肝炎,细菌性痢疾,阑尾炎,咳血,吐血、衄血:白药子6~9g。水煎服。” ③《图经本草》:“治诸疮痈肿不散:生白药根,捣烂敷贴,干则易之。无鲜生者,用米水调涂之亦可。” ④《卫生家宝方》:“治瘰疬疮:白药子不拘多少,为末。3g,临卧,冷米饭调下。” ⑤《经验后方》:“治妊娠伤寒护胎:白药子不拘多少,为末。用鸡子清调摊于纸上,可碗来大,贴于脐下胎存生处,干即以温水调之。” ⑥《经验良方》:“治诸骨哽咽:白药锉细,煎米醋细细咽下,在上即吐出,在下即下出。”

医药家论述

缪希雍《本草疏经》:“白药,味辛,《本经》云:气温,《日华子本草》云:冷,当是辛寒之药无疑,故无毒而能解毒。金疮出血过多必发热,热则作痛,不得生肌矣,凉血清血,则其痛自止,肌自生也。又《药性论》、《日华子本草》二条所主,皆解热散结之功,则其为寒明矣。”

参考文章含有白药子的处方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宏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白药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宏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0305.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