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蚕豆壳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异名:蚕豆皮(《本草求原》)。
基源:为豆科野豌豆属植物蚕豆种子的内果皮。
原植物:蚕豆Vicia faba L.
余项参见“蚕豆”条。
生药采集:取蚕豆放水中浸透,剥下豆壳,晒干。药材产于江苏。
鉴别:种皮为不规则的卷曲的碎片,大小不等,黄褐色或棕褐色,质脆易碎。
化学性质含有β-[3-(β-D-吡喃葡萄糖氧基)-4-羟苯基]-L-丙氨酸(β-[3-(β-DGlucopyranosyloxy)-4-hydroxy phenyl]-L-alanine)、L-酪氨酸、3、4-二羟基苯丙氨酸[1]、桦木醇(betulin)[2]、蚕豆甙(Vicine)[3、4]、D-甘油酸(DGlyceric acid)[5]、伴蚕豆嘧啶核苷(Convicin)、缩合鞣质[6]、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7]、儿茶素(Catechin)、花青素(Cyanidin)[8]。
参考文献[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763。[2] CA 1958;52:120921 [3] Nature 1959;184(4689):819。[4] J Sci Food Agric 1981;33(12):1163。[5] CA 1967;66:114231u, 1976;85:158026c, 1978;89:193973p,。[6] Anim Feed Sci Technol 1990;3(1-2):157。[7]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991;23(2):157。[8] CA 1992;116:57636e。
药性功效:利水渗湿。
主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天疱疮,黄水疮。 ①《本草求原》:“煅灰治天疱疮。” ②《现代实用中药》:“治水肿,脚气,小便不通。” ③《国药的药理学》:“炒焦用为茶剂。有促进消化,健胃、止渴之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煅存性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慈航活人书》:“治小便日久不通;难忍欲死:蚕豆壳90g,煎汤服之。如无鲜壳,取干壳代之。” ②《秘方集验》:“治吐血:蚕豆壳,四五年陈者妙,煎汤饮之。” ③《养生经验合集》:“治大人小儿头面黄水疮,流到即生,蔓延无休者:蚕豆壳炒成炭,研细。加东丹少许和匀,以真菜油调涂,频以油润之。” ④《种福堂公选良方》:“治胎漏,炒熟蚕豆壳磨末,每服9~12g,加沙糖少许调服。” ⑤《行箧检秘》:“治疬:油盐蚕豆壳30g,麻油浸1周时。取起,将豆壳瓦上焙,研为末,麻油调搽患处。” ⑥《新编秘方验方汇海》:“治头面部急性湿疹:蚕豆皮焙黄,研极细面。香油调敷,每日换药1次。” ⑦《新编秘方验方汇海》:“治产后风:蚕豆皮15g。焙干为末,黄酒送下。”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彭魄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蚕豆壳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彭魄;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0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