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亚洲蓬子菜


药材名称:亚洲蓬子菜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

异名:刘芙蓉草、疔毒草、鸡肠草、黄米花、刘蒿绒(《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为茜草科拉拉藤属植物亚洲蓬子菜的全草及根。

原植物:亚洲蓬子菜Galium verum L.var.asiaticum Nakai,又名长叶蓬子菜(《秦岭植物志》)。

形态:多年生近直立草本,基部稍木质,高可达1m左右。茎有4棱,被短柔毛或粃糠状毛。叶纸质,6~10片轮生,线形,长5~7cm,宽1~1.5mm,顶端急尖,边缘极反卷,常卷成管状,上面无毛,稍有光泽,下面有短柔毛,稍苍白,干时常变黑色,1脉,无柄。聚伞花序顶生和腋生,较大,多花,通常在枝顶端结成带叶的长可达15cm、宽可达12cm的圆锥状花序,总花梗密被短柔毛;花小,黄颜色,稠密,花梗有疏短柔毛或无毛,长1~2.5mm;萼管无毛;花冠辐状,无毛,直径约3mm,花冠裂片卵形或长圆形,顶端稍钝,长约1.5mm;花药黄颜色,花丝长约0.6mm;花柱长约0.7mm,顶部2裂。果小,果爿双生,近球状,直径约2mm,无毛。花期4~8月,果期5~10月。(图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878页.图893)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50~1700m的山地、旷野、河滩草地上。分布于华东、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

全草含车叶草甙(Asperuloside)[1]和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2]。

参考文献

[1]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93,209。[2] Phytochemistry 1982;21(12):2917,CA 1983;99:155104e。

药性

性味:《全国中草药汇编》:“苦、甘,温。”

功效:解毒,利湿,止痒。

主治:急性荨麻疹,水田皮炎,静脉炎,痈疖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外用:捣敷。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俊韵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亚洲蓬子菜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俊韵;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0138.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