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干地黄


药材名称:干地黄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地髓(《本经》),原生地(《本草正义》),芑(《别录》),牛 (《本草衍义》),婆婆奶(《救荒本草》),狗 (《植物名实图考》),干生地(《中药志》),山白菜(《中药大辞典》),酒壶花,山烟根(辽宁)。

基源:为玄参科地黄属植物地黄的块根。地黄属现知6种,我国均产。

原植物:地黄Reh nnia glutinosa(Gaertn.)Libosch.ex Fisch.et Mey.[Reh nnia glutinosa Libosch.f.huechingensis(Chao et Schin)Hsiao]

历史:地黄始载于《本经》。苏颂曰:“根如人手指,通黄颜色,粗细长短不常,种之甚易,根入土即生。”李时珍谓:“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亦各处随时兴废不同尔。地黄初生塌地,叶如山白菜而毛涩……根长三四寸,细如手指,皮赤黄颜色,如羊蹄根及胡萝卜根,曝干乃黑。”据考证,今用的地黄与历史记载基本一致。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40cm,全株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根肥厚肉质,呈块状,圆柱形或纺锤形。茎直立,单一或由基部分生数枝。根生叶丛生,叶片倒卵形或长披针形,长3~10cm,宽1.5~4cm,先端钝,基部渐狭下延成长叶柄,边缘有不整齐钝齿,叶面多皱;茎生叶较小,花茎直立,圆柱状,单生或2~3枝;总状花序,苞片叶状,1至数片;花萼钟形,长约15cm,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略不整齐;花冠宽筒状,稍弯曲,长3~4cm,外面紫红色,内面杂以黄颜色,有明显紫纹,先端5浅裂,略呈二唇形,裂片先端近于截形;雄蕊4,二强,着生于花冠筒近基部处;子房上位,卵形,2室.花后渐变1室,花柱单一,柱头膨大。蒴果卵圆形或球形,先端尖,上有宿存花柱,外有宿存花萼。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6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彩图24)

生境与分布:野生于山坡、田埂或路边荒地上。常为栽培。分布于华北及辽宁,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

生药

栽培:宜阳光充足而温暖干燥的气候;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腐殖质的中性或微碱性砂质壤土中生长,忌连作。主要用根茎繁殖,早地黄于4月上旬、晚地黄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选粗1~2cm、有皱纹的中段根茎作种。栽种时将根茎掰成4cm长的小段,并用草木灰拌蘸,晾干断面水分后下种,行距30~40cm,株距20~25cm,穴栽或条播,深5cm左右,每亩用种量30~40kg。栽后覆土,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进行中耕除草,每株只留1个健壮苗,并及时摘除花蕾。田间应保持土壤湿润,根据墒情适时适量浇水或灌溉;雨季注意排水。生长过程中,可用人粪尿或饼肥分期追肥2次。地黄种茎的培育,可在7月上、中旬挖出当年春栽生长健壮植株,再次选择根茎,掰成小段,稍风干,使伤口愈合,按26×7cm行株距穴栽,次年春季收挖作种;也可将春栽秋收的地黄窖藏越冬,翌年春季开窖作种。主要病害有斑枯病、轮纹病,发生于5~6月,可用1:1:150波尔多液喷雾防治;枯萎病,常在秋季发病严重,除实行轮作外,种前用50%退菌特1000倍液浸种或发病初期浇注。虫害有红蜘蛛,可用50%三硫磷乳剂1500~2000倍液喷射;小地老虎,可用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穴浇。

采集:秋季采挖块根,除去茎、叶、芦头及须根,洗净,鲜用者习称“鲜生地”;将根于55~60℃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且内部颜色变黑时,捏成团块状,为“生地黄”或“干地黄”。亦可用晒干法。药材主产河南、浙江,河北、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地亦产。以河南怀庆所产最为著名。

鉴别:块根不规则的圆形或长圆形块状,长6~12cm,直径3~6cm;表面灰棕色或灰黑色,全体皱缩不平,具不规则的横曲纹。细小的多为长条状,稍扁而扭曲。质柔软,干后则坚实,体重,不易折断,断面平坦,紫黑色或乌黑色而光亮,油润,具粘性。气微香,味微甜。以肥大、体重、断面乌黑油润者为佳。

加工炮制:常见炮制品有生地片、生地炭或熟地黄。 ①生地片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闷润,切厚片,干燥。 ②生地炭 取洗净的原药材,置煅锅内装8成满,上面覆盖一锅,两锅的接合处用黄泥封固,上压重物,用文武火煅至贴在盖锅底上的白纸显焦黄颜色为度,挡住火门待凉后,取出即得;或将生地片用武火炒至焦黑色,松脆,臌起大泡,喷洒清水,取出,凉透。 ③酒熟地黄 取净生地黄,用黄酒拌匀,置炖药罐内,密闭,隔水加热炖透,或置适宜容器内蒸透至表面黑润。至黄酒完全被吸尽,取出,晒至外皮稍干时,切厚片,干燥。每生地黄100kg,用黄酒30~50kg。 ④蒸熟地黄 取净生地黄,置木甑、笼屉或其它适当容器内,加热蒸至黑润为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

贮藏:鲜地黄埋于砂土中,防冻;生地黄及炮制品均置于阴凉通风处,防霉蛀。

化学性质

含有多种糖,其中以水苏糖(Stachyose)含量很高,并含有氨基酸,以精氨酸含量很高[1]。还有多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地黄甙(Glutinoside)、地黄素(Reh glutin)甲(1)、乙、丙、丁以及紫罗酮葡萄糖甙类(Ionone glucosides)化合物,地黄紫罗甙(Reh ionoside)甲(2)、乙、丙等[2]。

参考文献

[1] 药学杂志(日) 1971;91:593 。[2] Chem Pharm Bull 1986;34(5):2294,1991;39(5):1171。

药理

①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地黄醇浸膏小剂量(0.1%与0.5%)对离体蛙心无明显作用,中等剂量(1%)有显著的强心作用,对衰弱心脏作用更明显,大剂量(2%~5%)使正常蛙心中毒[1]。地黄粗制剂(相当于生药0.2g,0.5g,1.0g的剂量)对离体免心收缩力无明显影响,但有减少冠脉流量的作用[2]。蟾蜍下肢血管灌流实验,证明1%~3%地黄浸膏使血管收缩,5%浓度则使之扩张[1]。iv地黄浸膏,可引起麻醉犬和兔血压升高,但去脑麻醉犬未引起升压反应,因此,其升压作用可能是中枢性的[3]。地黄乙醇提取物有促进家兔血液凝固作用[4]。ig地黄炭也能缩短小鼠尾部出血时间[2]。 ②抗放射损伤作用 给每只大鼠照射60Coγ射线,总剂量为600γ,于照射后ld起,每天ip地黄注射液1ml(相当于含生药1g),连续给药6d。在照射后9~11d,对照组血小板处于较低值,生地组血小板为对照组的1.7倍。14d后,生地组血小板回升速度显著地比对照组快,证明其有一定的抗放射损伤作用[5]。 ③抗真菌作用 地黄水浸剂对须疮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癣菌及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多种真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6,7]。 ④抗炎作用 地黄水煎剂和醇浸剂,每天给大鼠ig 10g(生药)/kg,连续5d,对大鼠实验性甲醛性关节炎有显著的抑制作用[8]。 ⑤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地黄炮制前后及其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不尽相同。实验表明,生地与熟地分别醇提后制成50%混悬液或水提后制成50%溶液,给小鼠ig,5g/kg,每日1次共5d,结果为干地黄水提取物可使外周血液T淋巴细胞显著增加,干地黄醇提取物明显促进羊红细胞(SRBC)抗体-溶血素生成,减少外周血液T淋巴细胞;熟地黄水提取物无此作用,熟地黄醇提取物只能使外周血液T淋巴细胞减少,表明地黄炮制后其增强免疫的作用减弱而抑制免疫的作用仍然存在[9]。体外试验中生地可明显促进ConA活化的脾淋巴细胞D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其促进DNA合成的最适浓度为200μg/ml DNA合成高峰在48h,此外对白介素-2(IL-2)的产生也有明显的增强作用[10]。体外应用干扰素微量板测定法,结果发现加入地黄的实验组,人扁桃体细胞的干扰素效价为21.94±3.43IU,而对照组仅为16.74±3.37IU,表明地黄对人扁桃体细胞的干扰素诱生有明显增强作用[11]。

毒性:小鼠ip熟地煎剂急性毒性试验,不同炮制方法无明显差别,酒熟地黄LD50为19.66±2.8g/kg,蒸熟地黄LD50为22.31±3.8g/kg。

参考文献

[1] 国立北平研究院生理研究所中文报告汇刊 1935;2(3):65 。[2] 中草药药理与临床应用.上册.四川医学科技情报站,1977:189 。[3] 中药的药理与应用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51 。[4]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41;69:668 。[5] 医学研究(沈阳医学院) 1975;4:47 。[6] 中华医学杂志 1952;38(4):315 。[7]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4):286 。[8] 新医药学杂志 1974;(17):43 。[9] 中药通报 1988;13(10):22 。[10] 我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0;21(1):43 。[11]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1988;8(6):348。

药性

性味:甘,寒。 ①《本经》:“甘,寒。” ②《别录》:“苦。” ③《中药大辞典》:“甘、苦,凉。”

归经:入心、肝、肾经。 ①李杲:“入手、足少阴,手、足厥阴。” ②《汤液本草》:“入手太阳、少阴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肺四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主治:阴虚发热,津伤口渴,咽喉肿痛,血热吐血,衄血,尿血,便血,便秘,发斑发疹。 ①《本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②《别录》:“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 ③《药性论》:“补虚损,温中下气,通血脉,治产后腹痛,主吐血不止。” ④《日华子本草》:“治惊悸劳劣,心肺损,吐血,鼻衄,妇人崩中血晕,助筋骨。” ⑤《本草从新》:“治血虚发热,常觉饥馁,倦怠嗜卧,胸膈痞闷,调经安胎。” ⑥《中药大辞典》:“滋阴,养血。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药剂。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当归、川芎,养血和血,治血虚,月经不调。 ②配白芍药,治肝肾不足,头昏目花。 ③配地骨皮,治血热,月经先期、量多色红。 ④配海螵蛸,治妇女阴虚有火,血崩,白崩过多。 ⑤配艾叶,治月经过多,先兆流产,衄血。 ⑥配砂仁,治胎动下血腰痛。 ⑦配生姜,治产后受风邪所伤,恶风自汗发热。 ⑧配黄芪,治气血虚弱,肠风下血, 不敛。 ⑨配地榆,治便血,血尿,尿道炎,前列腺炎。 ⑩配车前子、阿胶治小便出血,血淋。 ⑾配大黄,治肺、胃出血。 ⑿配薄荷,治膈上热盛,鼻衄。 ⒀配丹皮,治阴虚血热,发热夜甚。 ⒁配玄参,治热病后期,阴伤津耗,舌干口燥,大便不通。 ⒂配天花粉,治热病伤津,口渴及消渴症。 ⒃配麦门冬,治阴虚津少,口干便秘。 ⒄配五味子、淮牛膝,治肝肾不足,腰腿酸软无力。 ⒅配附子,治经脉寒凝,血痹身痛。 ⒆配麻黄,治中风四肢拘挛。

方选和验方: ①干地黄散(《太平圣惠方》):“治肾劳实热,胀满,四肢黑色,耳聋,多梦见大水,腰脊离解:生干地黄60g,人参、黄芪、玄参、菖蒲、茯苓、炙甘草各30g,远志15g。为粗末,每服12g,水煎温服。” ②地黄散(《太平圣惠方》):“治虚劳吐血不止:生干地黄、黄芩、当归、白芍药各30g,阿胶(捣碎,炒令黄燥)、伏龙肝各60g。研为散。每服6g,糯米粥汤调下。” ③地黄膏(《古方八阵》)治阴虚火旺发热:鲜生地黄(捣汁)5kg,当归身0.5kg,芍药、枸杞子各250g,天门冬、麦门冬各180g,川芎、牡丹皮各60g,莲肉120g,知母、地骨皮各90g,人参、甘草各30g。水煎,去渣,和地黄汁同熬成膏服。 ④地黄汤(《证治准绳》):“治中风四肢拘挛:干地黄、甘草、麻黄各30g。细切,用酒600ml,水1400ml,煎至800ml,去渣,分作8服,不拘时,日进2服。” ⑤地黄汤(《圣济总录》):“治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少腹满痛:生干地黄(焙)、当归(焙,切)、芎劳(去芦头)各60g,阿胶(炙令燥)、艾叶各15g。上5味,粗捣筛,每服6g,水煎,去渣温服,空心服之,晚后再服。” ⑥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引赵蕺庵方)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咽燥口干,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生地黄6g,熟地黄9g,麦冬4.5g,贝母、百合、当归、炒芍药、甘草各3g,玄参、桔梗各2.5g。水煎服。 ⑦凉血地黄汤(《外科大成》)治痔疮肿痛出血:当归尾4.5g,生地黄、炒黄连、地榆炭各6g,槐角(炒黑)9g,天花粉2.5g,甘草、升麻各1.5g,赤芍药、枳壳、黄芩(炒黑)各3g,荆芥(炒黑)3g。水煎,空腹服;或外用熏洗。 ⑧生地消风饮(《中药大全》)治血热所致的荨麻疹,湿疹,皮癣等皮肤病:生地18g,川芎3g,大风艾9g,白鲜皮12g,蒺藜12g,防风9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保庆集》:“治妇人发热,欲成劳病,肌瘦食减,经候不调:干地黄500g,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酒服50丸。” ②《瑞竹堂方》:“治产后恶血不止:干地黄捣末,每食前热酒服3g,连进3服。” ③《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血崩:生地30g,海螵蛸15g(研末)。水煎,1日分3次服。(原注:本方对血崩之阴虚有火者为宜)。” ④《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产后恶露不尽,小腹疼痛:干地黄、当归各60g,生姜15g。研细末,每次姜酒调下6g。” ⑤《孙兆方》:“治鼻衄及膈上盛热:干地黄、龙脑薄荷(即水苏)等份。为末,冷水调下。” ⑥《千金方》:“治消渴:黄芪、茯神、栝楼根、甘草、麦门各90g,干地黄150g。以上6味,细切,以水1600ml,煮取500ml,去滓,分3服,日进1剂,服10剂。” ⑦《中药大辞典》:“治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干地黄90g,切碎,加水600~800ml,煮沸约1小时,滤去药液约300ml,为1日量,1~2次服完。儿童用成人量的1/3或1/2。” ⑧《中药大辞典》:“治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生地90g,加水1000ml,煎煮1小时,过滤约得300ml,1次或2次服完。儿童为成人量的1/3~1/6。采取间隙服药法,即每次连续服药3日,共服4次,第1次服药后停药3日,第2次停药7日,第3次停药14日,再服药3日,总计36天(12个服药日)为1疗程。满疗程后停药1个月,可开始第2疗程。”

食疗:①生地黄粥(《饮膳正要》):“治虚劳瘦弱,骨蒸寒热往来,咳嗽唾血.生地黄汁120ml。煮白粥临熟时入地黄汁搅匀,空腹食之。” ②生地黄鸡(《饮膳正要》):“治腰背疼痛,骨髓虚损,不能久立,身重气乏,盗汗,少食,时复吐利:生地黄250g,饴糖150g,乌鸡1只。将药纳鸡腹中,蒸2~3小时。不用盐醋,唯食肉尽却饮汁。” ③地黄羊肉汤(《我国药膳学》):“治经血过多, 功能性出血证。生地30g,当归30g,羊肉250g。共炖,食盐调味。” ④地黄益母酒(《我国药膳学》):“治产后血瘀腹痛;生地6g,益母草10g,黄酒200ml。置盅内,隔水蒸20分钟,温服,每次50ml,日服2次。”

医药家论述

①陈藏器《本草拾遗》:“干地黄《本经》不言生干及蒸干,方家所用二物各别。蒸干即湿补,生干即平宣,当依此用之。” ②王好古:“生地黄入手少阴,又为手太阳之剂,故钱仲阳泻丙火与木通同用以导赤也。诸经之血热与他药相随,亦能治之。溺血便血皆同。” ③戴原礼:“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日渐煎熬,为虚火之证者,宜地黄之属,以滋阴退阳。” ④寇宗奭:“《本经》只言干生二种,不言熟者。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者,若与生干,当虑太寒,故后世改用蒸曝熟者,生熟之功殊别,不可不详。” ⑤李时珍《纲目》:“《本经》所谓干地黄者,乃阴干、日干、火干者,故又云生者尤良。《别录》复云生地黄者,乃新掘鲜者,故其性大寒。其熟地黄,乃后人复蒸晒者,诸家《本草》皆指干地黄为熟地黄,虽主治证同,而凉血补血之功稍异。” ⑥卢复《本草考汇》:“地黄,《本经》主治,首举伤中,逐血痹,即继填骨髓,长肌肉,续绝筋……《千金方》黑膏,用治热积所成之斑。《肘后方》拌鸡蒸汁,用治寒积所成之疝,咸从血痹所生耳,血中有痹,则骨髓不满,肌肉不长,筋脉断绝,均谓伤中。若填满,若生长,若接续,皆克成血液之流通者也。” ⑦缪希雍《本草经疏》:“生地黄性大寒,凡产后恶食作泻,虽见发热恶露作痛,不可用,用则泄不止。胃气者,后天元气之本也,胃困则饮食不运,精血不生,虚热何自而退,故并当归忌之。凡见此证,宜多加炮姜、桂心、人参必自愈。凡阴虚咳嗽,内热骨蒸或吐血等候,一见脾胃薄弱,大便不实,或天明肾泄,产后泄泻,产后不食,俱禁用生地黄、当归,误则同于前辙,慎之。凡胸膈多痰,气道不利,升降窒塞,药宜通不宜滞,汤液中禁入地黄。” ⑧张德裕《本草正义》:“地黄,能补养中土,为滋养之上品。《本经》主折跌绝筋者,即补血补伤之义也。主伤中者,即其补阴补血之功。气味和平,凡脏腑之不足,无不可得其滋养。《别录》之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补五脏内伤不足,皆即此旨。逐血痹者,则血不足而痹着不行,补养充足,自然流动洋溢,而痹者行可矣。填骨髓,长肌肉,则充其补益之意而极言之。”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亢雅宁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干地黄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亢雅宁;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0088.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