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老头草


药材名称:老头草

名称出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概况

异名:小矛香艾(《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老头艾(《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

基源:为菊科火绒草属植物火绒草的全草。火绒草属全世界约56种,我国有40余种。

原植物: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Wil)Beauv.,又名火绒蒿(河北)。

形态:多年生草本。地下茎粗壮,分枝短,为枯萎的短叶鞘所包裹,有多数簇生花茎和根出条,无莲座状叶丛。茎高5~45cm,被灰白色长柔毛或白色近绢状毛,下部叶花期枯萎时宿存。叶无柄,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4.5cm,宽0.2~0.5cm,边缘平或有时反卷或呈波状,表面灰绿色,被柔毛,背面密被白色或灰白色棉毛或绢毛;苞叶2~4,较上部叶稍短而宽,长圆形或线形,两面或背面被白色或白色厚茸毛,多少开展成苞叶群或不排列成苞叶群。头状花序直径7~10mm,3~7个密集或排成伞房状;总苞半球形,被白色棉毛;花雌雄异株,稀雌雄同株;雄花花冠狭漏斗状,有小裂片,雌花花冠丝状,长4~5mm;冠毛白色;不育子房无毛或有 突起。瘦果有 状突起或生粗毛。花果期7~10。(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467页.图6347)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00~3200m的干旱草原,黄土坡地、石砾地、山区草地,少生于湿润地。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朝鲜、日本和原苏联西伯利亚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6~7月采收,洗净,去残枝叶及根的外皮,晒干。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3,4-二羟基肉桂酸、香草酸(Vanilic acid)[1]、原儿茶醛、反式桂皮酸[2]、阿魏酸和β-谷甾醇[3]。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84;15(3):7。[2] 中药通报 1984;9(6):31。[3] 中药通报 1988;13(2):34。

药理

有效成分原儿茶醛、3,4-二羟基肉桂酸、香草酸等的主要作用为抗变态、炎症反应,如抑制多核白细胞游走,抑制溶酶体、组胺、5-羟色胺等引起的炎症反应。

参考文献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7(1):669。

药性

性味:微苦,寒。

功效:清热凉血,消炎利尿。

主治:急性肾炎,尿血。 ①《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凉血,益肾利水。治急性肾炎,尿血。” ②《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急、慢性肾炎,对消失蛋白尿和血尿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

临床应用

食疗:《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肾炎:火绒草30g,煮鸡蛋3个食之。”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彬彬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老头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彬彬;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9917.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