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红大戟
名称出处:《中药志》
概况异名:红芽大戟(通称)。
基源:为茜草科红芽大戟属植物红大戟的干燥块根。红芽大戟属全世界约20种;我国约3种,本种供药用。
原植物:红大戟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 ex Pitard
历史:大戟之名始见于《本经》。但历代本草所指的大戟多系指大戟科植物(参见大戟条)。但目前市售大戟不止一种,而且以本品为常见,为便于区别和保证用药的正确性,《我国药典》将其分列为:红大戟与大戟。
形态:多年生草本。地下有短的根状茎,通常着生1~3个块根,块根纺锤形或长圆锥形,表面红褐色至暗紫红色。茎直立或上部微呈蔓状,高30~100cm,方形,下部近圆柱形,具槽,沿槽被黄白色至黄颜色的柔毛。叶交互对生,叶柄极短或无,叶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长2~7cm,宽0.5~2cm,先端具短尖或钝,基部楔形,两面沿叶脉被柔毛,全缘;托叶2~4裂,裂片钻形。花顶生,数10朵密集成头状的聚伞花序,花小,淡红紫色;花萼浅4裂,3片小,1片大,花冠管状,先端4裂,裂片舌状,喉部附近有密生的长毛;雄蕊4,着生在花冠管的中部,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柱头2裂。果实小,近球形。花期9月,果期10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彩图1)
生境与分布:生于低山坡草丛中的半阴半阳处。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药材主产于广西的石龙、邕宁、上思、隆安、扶绥、平东、永福、昭平、贺县、恭城,云南的弥勒、文山,个旧,广东的阳江、电白、阳春等地。销我国各地。
化学性质根含蒽醌类化合物.其中游离蒽醌类0.56%,结合型0.25%。
参考文献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46。
药性性味:苦,寒。有小毒。
归经:肺、脾、肾经。
功效:泻水逐饮,攻毒,消肿散结。
主治:胸腹积水,二便不利,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体虚者和孕妇忌用,且不宜与甘草同用。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浙江中医杂志1986;(11):“治风火牙痛:红大戟10g,薄荷10g,生地15g。煎水,待凉后含漱(不咽服)。” ②浙江中医杂志1986;(11):“治顽固性皮疹:红大戟20g,芫花10g,地肤子15g,土茯苓100g。煎水外洗,日1次。” ③浙江中医杂志1986;(11):“治哮喘:红大戟1.5g(研粉冲服),杏仁、紫菀、麦冬各10g,陈皮6g,甘草5g。煎服。”
单方应用:①广西中医药1987;(4):“治狂证:红芽大戟500g(新鲜全草)。洗净,用铁锅煎煮,取汁300ml,顿服。” ②江西中医药1987;(4):“治慢性咽炎:红大戟,每次3g,放入口中含服,每天2次,至症状消失。”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彦绮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红大戟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彦绮;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9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