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钩腺大戟
名称出处:《新华本草纲要》
概况基源: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钩腺大戟的块根。
原植物:钩腺大戟Euphorbia sieboldiana Morr.et Decne.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60cm,全株有白色乳汁。根长,外皮褐色。单茎或数茎丛生,基部常带红色。单叶互生而不整齐,无叶柄;叶片为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钝或锐尖,长6~12crn,宽8~15cm,有显著白色中脉,侧脉不显,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全缘。杯状聚伞花序各具长柄,生于茎顶者,排列为伞形,生于茎中上部叶腋中的花枝常单生,每枝上端具1对叶状苞片,苞片为卵状广椭圆形或圆形,苞内即为杯状花序,杯状总苞顶端4裂,裂片边缘有短柔毛;花单性,无花被,雌花居中,周围环绕多数仅有1枚雄蕊的雄花;腺体4枚,红色,两头呈角状似的钩。蒴果球形,直径约7mm,成熟时先裂为3瓣,每瓣再2裂,种子小,近球形,黑色。花果期4~7月。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谷溪边或林缘草地。分布于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日本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含对映-13R-羟基阿替斯-16-烯-3,14-二酮(ent-13R-Hydroxyatis-16-en-3,14-dione)、对映-13,3β-二羟基-14-酮-阿替斯-16-烯(ent-13,3β-Dihydroxy-14-oxo-atis-16-ene)等。
参考文献Phytochemistry 1990;29(7):2343。
药性性味:辛,平。有毒。
功效:咳逆,破积聚,逐水气,催吐。
主治:咳喘,水肿,痰饮积聚,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外用:煎水熏洗。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水肿胀满,痰饮积聚:钩腺大戟1.5~3g。水煎服。” ②《福建药物志》:“治痔疮:钩腺大戟适量,煎水洗。”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雨萱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钩腺大戟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雨萱;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9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