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牛胆


药材名称:牛胆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基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

原动物: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水牛Bubalus bubalis Linnaeus

余项参见“牛肉”条。

生药

采集:杀牛后取得牛胆,挂起阴干,或自胆管处剪开,将胆汁倾入容器内,密封贮藏,或加热使之干燥。

鉴别:新鲜牛胆囊肾形,长18~20cm,最宽处5~6cm,干后呈囊状,有纵皱。新鲜的胆汁为绿褐色或暗褐色微透明的液体,略有粘性,稍干则浓稠,全干者呈绿褐色固体状,捻之成粉末。气腥臭,味苦。

化学性质

牛胆汁中含抗组胺成分Equol[1],还含胆酸钠盐、胆色素、粘蛋白体及少量脂肪、胆甾醇、卵磷脂、胆碱、尿素以及氯化钠、磷酸钙、磷酸铁等。胆酸钠盐中的酸均为环戊烷多氢菲衍生物,它们包括胆酸(Cholic acid)、脱氧胆酸(Desoxycholic acid)、鹅脱氧胆酸(Chenodesoxycholic acid)、甘胆酸(Glycocholic acid)、牛磺胆酸(Taurocholic acid)及石胆酸(Lithocholic acid)。牛胆汁中以胆酸含量为最多,次之为脱氧胆酸;据分析,1000ml牛胆汁含胆汁酸60g,其中胆酸44g,脱氧胆酸8.1g,鹅脱氧胆酸1.2g,胆甾醇0.37g,胆色素1.7g,脂肪酸3.8g[2]。胆酸钠盐具有强大的乳化脂肪效力,是油脂水解时起重要作用的物质;胆汁的苦味主要基于胆酸盐。胆色素赋予胆汁以污绿色。有两种重要的胆色素,即胆红素与胆绿素,它们是血液中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在肝脏中生成。胆红素也可从牛黄(见“牛黄”条)提制[2]。

参考文献

[1]我国药学会中药天然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集,1983:34 。[2]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13。

药性

性味:苦,大寒。

归经:肝、胆经。 《四川中药志》:“入肝、胆、肺三经。”

功效: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

主治:风热目疾,黄疸,便秘,消渴,小儿惊风,痈肿,痔疮。 ①《别录》:“除心腹热、渴、利,口焦燥,益目睛。乌牛胆,主明目,疗疳湿,以酿槐子,服之弥神。” ②《药性论》:“青牛胆主消渴,利大、小肠。” ③《日用本草》:“治小儿惊风痰热。” ④《纲目》:“除黄,杀虫.治痈肿。” ⑤《现代实用中药》:“为健胃整肠、苦补苦泻。治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大便之慢性秘结,肝胆性黄疸,胃部胀满。”

用法用量:内服:干燥粉末,0.3一0.9g;或入丸、散。 外用:取汁调涂或点眼。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 《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忌之。目病非风热者不宜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苦参、龙胆,治谷疸。 ②配食茱萸,治男子阴冷。 ③配南星末,治惊风。

方选和验方: ①《药性论》:“镇肝明目:腊月牯牛胆中盛黑豆100粒,后100日开取,食后、夜间吞2~7枚。” ②牛胆散(《摄生众妙方》)明目清心,乌须发,补养下元,生髓,去风湿,壮精神:何首乌、白茯苓、槐角子各60g,生地黄、当归各30g。上共为末,装入黑牛胆内,连汁挂在背阴处,至9日取出,研为末,温酒调服6g或9g,百日见效。 ③《太平圣惠方》:“治谷疸,食毕即头眩,心怫郁不安而发黄,因大饥后大食,胃气冲熏所致:苦参90g,龙胆30g,牛胆1枚(千者)。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生麦门冬汁下10丸,日3~4服。” ④《现代实用中药》:“治肝胆病性黄疸及慢性便秘:牛胆汁干燥粉末,为丸剂,或装入胶囊中,每日3次,每次0.9g,开水送服。”

单方应用:①《本草备要》:“治金疮:牛胆,纳石灰于内,悬通风处百日,敷。” ②《我国药学大辞典》:“治男子阴冷:食茱萸纳牛胆中百日,令干。每服2~7枚,嚼。纳阴中良久如火。” ③中华儿科 1960(11):“治疗百日咳:取新鲜牛胆汁蒸干研粉,然后将牛胆粉240g,淀粉240g,白糖520g,混合成为粉剂。2岁以下每日0.5~1.0g,2~5岁1~1.5g,5岁以上1.5~2g,分2~3次服。同时配合对症治疗。” ④牛胆半夏曲(《我国药学大辞典》)治疗癫痫风痰:用半夏末,腊月黄牛胆汁,略加熟蜜,草盦7日。待生黄衣,悬挂风干,入药用。

食疗:①《广西药用动物》:“治上呼吸道炎,咽喉炎,百日咳:牛胆汁1份,面粉2份,混合炒熟,每天服3次,每次3g。” ②《广西药用动物》:“治消化不良:服干燥的牛胆汁,每天3次,每次0.03g,温开水送服。”

医药家论述

缪希雍《本草经疏》:“牛胆,其味苦,其气大寒无毒。经云:寒以胜热,苦以泄结。故主心腹热及渴利口焦燥也。”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郝圳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牛胆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郝圳;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9857.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