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地麻黄


药材名称:地麻黄

名称出处:《贵州民间草药》

概况

基源:为番杏科粟米草属植物粟米草的全草。粟米草属全世界约15种,我国约4种。

原植物:粟米草Mollugo pentaphylla L.(Mollugo stricta L.)

形态:一年生矮小草本,高10~30cm,全体无毛;茎铺散,多分枝。基生叶簇生成莲花状叶丛,长圆状披针形至匙形;茎生叶常3~5成假轮生,或对生,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长1.5~3cm,宽3~7mm,叶柄短或近无柄。二歧聚生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梗长2~6mm;萼片5,宿存,椭圆形或近圆形;无花瓣;雄蕊3;子房上位,心皮3,3室。蒴果宽椭圆形或近球形,长约2mm,3瓣裂。种子多数,肾形,粟黄颜色,有多数细小凸点。花果期8~9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614页.图1227)

生境与分布:多生于湿润旷地或田边。分布于我国东部、自山东以南至西南地区。欧、亚、非三洲的热带和亚热地区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5~6月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晒干用者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地上部分含三萜类成分:粟米草醇A(Mollugogenol A)、粟米草醇B、粟米草醇D、粟米草醇甙(3-O-L-Rhamnopyanosyl-D-glucopyranosyl mollugogenol A)及齐墩果酸[1,2]。还含有芹菜素-C-甙:粟米草素(Mollupentin-8-C-C-L-Arabinopyranosylapigenin)、粟米草素-6-C-木糖甙和异粟米草素-8-C-木糖甙以及β谷甾醇[2]。

参考文献

[1] J Indian Chem Soc 1984;61(1):93(CA 1984;101:35938t)。[2] Phytochemistry 1989;28(6):1767(CA 1989;111:93935g)。

药性

性味:《贵州民间药物》:“淡、微涩,平。”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腹痛泄泻,皮肤热疹,火眼。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抗菌消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烂,包寸口或塞鼻。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腹痛泄泻:粟米草30g,青木香、仙鹤草各15~18g。水煎,早晚各服1次。”

单方应用:《贵州民间药物》:“治火眼:地麻黄嫩尖7朵,九里光嫩叶7张。两药混合捣烂塞鼻孔。左眼痛塞右鼻孔,右眼痛塞左鼻孔。”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伟晔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地麻黄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伟晔;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9850.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