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肥皂核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异名:肥皂子(《药材学》)。
基源:为豆科肥皂荚属植物肥皂荚的种子。
原植物:肥皂荚Gymnocladus chinensis Baill.
余项参见“肥皂荚”条。
生药采集:9~10月采摘果实,干燥后剥取种子,晒干。
鉴别:种子类球形,一端略狭尖,长1.5~2cm,阔1.5~1.8cm,厚1~1.2cm;外皮黑色,光滑,种脐位于尖端呈棕色点状。以个大、黑褐色、饱满坚实、有光泽者为佳。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含皂甙。
参考文献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47。
药性性味:甘,温。
功效:吐顽痰。
主治:风秘,下痢,疮,癣。 ①《纲目》:“除风气。” ②《本经逢原》:“治大肠风秘。” ③《本草求真》:“治头面霉疮。” ④《本草求原》:“吐顽痰。” ⑤《药材学》:“治风湿,下痢,疮癣,淋疾。又用为祛痰剂、利尿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本经逢原》:“治大肠风秘:肥皂核3~6g,煎汤内服。” ②《本草求真》:“治头面霉疮:肥皂核3~6g,煎汤内服。” ③《药材学》:“治风湿,下痢,疮癣,淋疾等:肥皂核3~6g,煎汤内服。”
食疗:《浙江药用植物志》:“治跌打损伤:肥皂荚种子15~30g,炖猪脚爪,加黄酒,食肉服汤。”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和同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肥皂核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和同;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9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