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猪牙皂


药材名称:猪牙皂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

异名:皂角(《肘后方》),长皂角(《图经本草》),大皂角(《纲目》),牙皂(《本事方》),马犀(《纲目》),眉皂、小皂角(《中药志》)。

基源:为豆科皂角属植物皂荚树上发育正常的荚果叫皂荚,发育不良的荚果叫猪牙皂。

原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G. cracantha Desf.;G.officinalis Hemsl.)。曾将猪牙皂误订为G.officinalis Hemsl.学名的应予纠正。

历史:皂荚始载于《本经》。《纲目》载:“有3种,一种小如猪牙,一种长而肥厚,多脂者为佳。”以上记载与现今商品一致。牙皂或称猪牙皂是皂角树上的一种发育不良的荚果。在同一颗皂荚树上结有皂角和猪牙皂,所以只有一个学名。民间以“放浆”嫁接法使皂荚树多结牙皂,以供药用。

形态:落叶乔木或小乔木,高可达30m;枝灰色至深褐色,刺粗壮,有分枝,长达16cm。双数羽状复叶,长10~26cm;小叶2~9对。卵披针形至长圆形;长2~8.5(12.5)cm;宽1~4cm;先端钝或渐尖,具小刺尖,基部斜圆或斜楔形;叶缘有细齿;两面均被柔毛;网脉两面凸出;小叶柄长0.1~0.2cm,被短柔毛。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长5~14cm,被短柔毛;花杂性,黄白色;雄花直径0.9~1cm,花梗长0.2~0.8cm,花托长0.25~0.3cm;深棕色,外面被柔毛、萼片4,三角状被针形,长0.3cm.两面被柔毛,花瓣片4,长圆形,长0.4~0.5cm,被微柔毛,雄蕊8(6);两性花直径1~1.2cm,花梗长0.2~0.5cm,萼、花瓣与雄花近似,仅萼片长0.4~0.5cm,花瓣长0.5~0.6cm;雄蕊8;退化雌蕊长0.25cm,子房被毛,柱头浅二裂,胚珠多数,荚果长条形,长12~37cm,宽2~4cm,劲直或扭曲,果肉略厚,两面凸出,果颈长1~3.5cm;果瓣革质,褐棕色或红褐色,常被白色粉霜,干时黑棕色。种子10~15,长圆形或椭圆形,长1.1~1.3cm,宽0.8~0.9cm,棕色,有光泽。花期3~5月,果期5~12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39卷.图版29∶6~10)

生境与分布:生于平地至海拔2500m,山坡、谷地、林中及路边。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广为栽培。

生药

栽培:宜向阳温暖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土壤均可栽种。用种子繁殖,于春季或秋季播种,按行距33cm开条沟,深4~6cm,每隔4~6cm播籽1粒,然后覆土盖草,浇水。或在播种前,用清水浸种1~2天后播下。播后注意浇水,出苗时揭草,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用人畜粪水追施2~3次。第2年秋末即可移栽,以行株距10×7m穴栽。栽后3~4年中,需注意中耕除草,追施堆肥或草木灰,行间可间作其它作物,以利植株生长。

采集:9~10月果实成熟后采收不发育果实,晒干。药材主产于四川、山东、贵州、云南。

鉴别

性状:不育果实圆柱形略扁而弯曲,长5~11cm,宽0.7~1.5cm;表面紫棕色或紫褐色,被灰白色蜡质粉霜,擦去后有光泽,并有细小的疣状突起及线状或网状的裂纹,腹面有棱脊,背面棱脊不显著而有棕黄颜色纵纹,一端有凸起的钝尖,另一端有果梗的残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棕黄颜色,中间疏松,有浅绿色或浅棕黄颜色的丝状物与斜向网纹。气微,有 性,味先甜而后辣。以个大,饱满、色紫褐、有光泽者为佳。

显微 果实横切面:外果皮1列,细胞类方形,排列紧密,外被角质层。中果皮主为薄壁组织,外侧有石细胞组成的断续环带。维管束斜向排列,纤维束多位于维管束内侧或外侧,草酸钙棱晶常见于石细胞群及维管束旁的薄壁细胞中,并有簇晶。中果皮内侧有厚壁性孔纹细胞,至数列,其内外常伴有少量纤维束。内果皮厚,由薄壁细胞组成,并可见少数草酸钙小簇晶。(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606页.图384)粉末红棕色。 ①石细胞直径12~51μm,长至160μm,壁厚5~22μm,层纹可见,孔沟大多明显,胞腔一般较小。 ②纤维长梭形,直径16~36μm,长至295μm,壁厚5~12μm,纤维束周围的纤维外侧壁略呈齿状凸出,常伴有较小的石细胞,或形成晶纤维。 ③含晶厚壁细胞类方形,直径8~25μm,壁不均匀增厚,无层纹及纹孔,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偶含簇晶。 ④草酸钙方晶直径5~20μm,长至27μm。 ⑤草酸钙簇晶直径4~12μm。 ⑥木化薄壁细胞类长方形,壁稍厚,纹孔较大而明显。 ⑦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壁较厚,表面有角质层,并可见气孔。(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483页.图235)

理化:取样品粉末1g,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6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溶于20ml水中,用乙醚提取2~3次,水层再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3次,合并正丁醇并减压浓缩至干,残渣用少量甲醇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皂角甙C为对照,以正丁醇-乙醇-氨水(10∶2∶5)为展开剂,展距16cm,喷20%磷钼酸乙醇溶液,加热显色,斑点为不同程度的深蓝色。(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608页.图386)发育正常荚果扁长条形,稍弯曲,长12~25cm,宽2~4cm,厚0.8~1.4cm;表面不平,红褐色或紫红色,被灰白色粉霜,擦去后有光泽,两端略尖,基部留有果柄痕或短果柄,背缝线呈棱脊状。质坚硬,摇之有响声,剖开可见多数种子。种子扁椭圆形,表面黄棕色,光滑,质坚。气味辛辣。以肥厚、饱满、质坚者为佳。

加工炮制:炒猪牙皂,取净砂子置锅内,用中火炒热,加入净牙皂,拌炒至疏松鼓起呈深棕色,取出,筛去砂子,放凉。发育正常荚果,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同时捣碎。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猪牙皂果实含数种皂甙,过去曾分得一种皂甙元为阔叶合欢萜酸(Albigenic acid)[1]。猪牙皂含总皂甙36.3%,大皂角为35.4%[2]。自皂荚中曾检知七种皂甙,主要为皂荚皂甙B(Gleditschia B),经部分水解可得到10种前皂甙元,其中前皂甙元E(Prosapogenin E)含齐墩果酸;前皂甙元F含刺囊酸(Echinocystic acid),水解的糖有葡萄糖和鼠李糖[3]。

附 日本栽培变种山皂荚(Gleditsia japonica Miq.cv.saponifera)荚中得到多种皂荚皂甙(Gleditsia saponins)B、C、E、G等,多系刺囊酸的3,28-双糖链皂甙,糖为阿拉伯糖、木糖、鼠李糖和葡萄糖;有的皂甙有8个糖基,在28-末端鼠李糖基上有单萜酰基二个[4,5]。国产山皂角,另参见本书第1卷486页及901页。三刺皂荚又名新疆皂荚(Gleditsia triacanthos)的果荚及叶(罗马尼亚产)均含皂甙多种,齐墩果酸为主成分之一[6],另参见本书第1卷185页。皂荚中干燥果皮含大量皂甙,其提取物可作表面活性剂用于洁净剂、牙膏、洗发、润肤等日用香妆品原料,亦可用为杀虫、灭火剂原料[7]。

参考文献

[1] 南京药学院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416,417。[2] 中药通报 1987;12(11)∶675(CA,1988;108∶118799u)。[3] CA 1980;92∶28458d。[4] Planta Med 1982;46∶74~77。[5] Chem Pharm Bull 1982;30∶2747。[6] CA 1987;107∶74283u。[7] CA 1995;122∶P 34596b;113∶103242m;111∶P83899j。

药理

①抗菌 用试管法测定,皂荚对大肠杆菌、宋氏痢疾杆菌、变形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第7种革兰氏阴性肠内致病菌都有抑制作用[1]。皂荚石油醚提取物用平皿钢管法,0.343g/ml浓度对乙链球菌有抑菌作用,pH6 CHCl3萃取物0.55g/ml对四链球菌有抑制作用,而乙醇萃取物、水萃取物及总皂甙均无抑菌作用[2]。 ②抗真菌 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星形奴氏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3]。 ③抗凝血 皂角刺水煎剂3,9g/kgig,连续7d,明显延长小鼠凝血时间,明显减轻大鼠动静脉血栓重量,15g/kgig单次给药,可明显延长家兔 复钙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增强 抗凝血酶活性,体外试验2.33~20.93mg/ml明显抑制家兔血小板聚集[4]。

毒性:皂荚成分三萜皂甙一般不易被肠胃吸收,但因它对粘膜有局部作用,可引起流涕、流涎、呕吐、腹泻等症状,大剂量能腐蚀消化道粘膜并被吸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头痛、眩晕、寒颤及循环障碍,严重者发生昏迷、痉挛、惊厥,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皂荚皂甙对山羊的红细胞溶血指数是1∶7500,家兔iv 40~47mg/kg可致死亡[5]。

参考文献

[1]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 1920~1961.科学出版社 1963∶343。[2] 中药通报 1987;12(11)∶675。[3]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286。[4]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5;11(1)∶30。[5]我国有毒植物 科学出版社 1987∶322。

药性

性味:辛,温。微毒。

功效:祛风痰,除湿毒,杀虫。

主治:中风口眼㖞斜,头风头痛,咳嗽痰喘,肠风便血,下痢噤口,痈肿便毒,疮癣疥癞。《图经本草》:“疏风气。”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或入丸剂,1~1.5g,外用:煎汤洗、捣烂或烧存性研末敷。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菖蒲,治中恶症或痰多喘息,不得卧,或鼻塞不得喘息。 ②配白矾,治中风闭症,痰涎壅盛,喉中痰声漉漉。 ③配半夏,治卒然昏迷,口噤不开,喉中痰声漉漉之中风痰厥之症;痰湿壅滞,胸闷咳喘,痰多粘白难出之症。 ④配细辛,治中风痰厥,癫痫窍闭等属闭证、实证者;研末吹鼻取嚏,治卒然昏迷,口噤不开,不省人事等。 ⑤配麻黄,治慢性气管炎,咳喘胸闷,痰粘不易咯出者。 ⑥配瓜蒌、桃仁泥,治中风痰盛及大便秘结者。 ⑦配细辛、蜂蜜,制成通便条,塞入 ,治便秘和轻证动力性肠梗阻。 ⑧配猪胆汁、拳参,治慢性气管炎,咳喘胸闷,痰粘不易咯出者。 ⑨配制半夏、麻黄,治哮喘。

方选和验方: ①皂荚丸(《太平圣惠方》)治牙疼:皂荚1挺,豉30g,蒜1头(去皮),巴豆7枚(去皮,麸炒微黄)。上药捣研为散。每用少许,绵裹如梧桐子大,随病左右纳耳中。立验。 ②皂荚丸(《世医得效方》)治风秘:皂角、枳壳、羌活、桑白皮、槟榔、制杏仁、麻仁、防风、白芷、陈皮各等份。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5丸,温水或蜜汤吞下。 ③皂荚丸(《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治沉翳,疼痛昼轻夜重,及内外障膜,翳嫩不宜针拔者:蛇蜕7条,蝉蜕、白术、龙胆草、玄精石、当归、白菊花、茯苓、木贼、连翘、赤芍药、刺猬皮、穿山甲、谷精草各45g,猪蹄30枚,川芎15g,人参30g。一半加皂角12个(烧存性)、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4.5g,空腹杏仁汤送下;一半加仙灵脾30g,为细末,每服9g,用猪肝3片,劈开,夹药煮熟,睡前细嚼,用原汁送下。④皂角化痰丸(《内外伤辨》)治劳风。心脾壅滞,痰涎盛多,喉中不利,涕唾稠粘,嗌塞吐逆,不思饮食,或时昏愦:皂角(木白皮,酥炙)、白附子(炮)、半夏(汤洗7次)、天南星(炮)、白矾(枯)、赤茯苓(去皮)、人参各30g,枳壳(炒)60g。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食后用温水送下。 ⑤皂角苦参丸(《医宗金鉴》)治粟疮作痒,年深日久,肤如蛇皮者:大皂角、川芎、当归、何首乌(生)、大胡麻、枸杞子、牛蒡子(炒)、威灵仙、全蝎、白附子、蒺藜(炒,去刺)、独活、川牛膝各150g,苦参500g,荆芥375g,白芷、大风子肉、防风各180g,草乌(汤泡,去皮)、苍术(米泔水浸,炒)、连翘(去心)、天麻、蔓荆子、羌活、青风藤、甘草、杜仲(酥炙)各90g,白花蛇(切片,酥油炙黄)、缩砂仁(炒)各60g,人参30g。上药研细末,醋打老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40丸,饭前、后用温酒送下。禁忌:服药期间,避风,忌口。 ⑥皂角散(《全生指迷方》)治哺乳期乳痈,结硬疼痛,乳汁不通:皂角(烧,细研)、蛤粉(研)各等份。上药研细。用热酒调服1~1.5g,并以手揉患处,取软为度。 ⑦皂荚散(《太平圣惠方》)治妇人黄瘕,症见经行不利,左胁气结,阴中刺痛,淋露黄汁:炙皂角(去皮子,炒焦黄)60g,川椒30g,细辛45g。为末,盛于胶囊中,大如指,纳入阴中。 ⑧《余居士选奇方》:“治头风头痛,暴发欲死:长皂荚一挺(去皮、弦、子)。切碎,蜜水拌微炒,研为极细末。每用0.03~0.06g吹入鼻内,取嚏;再用0.3g,以当归、川芎各3g,煎汤调下。” ⑨《余居士选奇方》:“治痰喘咳嗽:长皂荚3条(去皮、子),一荚入巴豆10粒,一荚入半夏10粒,一荚入杏仁10粒,用姜汁制杏仁,麻油制巴豆,蜜制半夏,一处火炙黄颜色,为末。每用0.4g,临卧以姜汁调下。” ⑩《圣惠方》:“治大肠风毒,泻血不止:皂荚(37cm者)5挺(去黑皮,涂酥90g,炙尽为度),白羊精肉300g。上药,先捣皂荚为末,后与肉同捣令熟,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水下20丸。” ⑾《马敬思自得录方》:“治风癣疥癞或皮肤麻木,死肌,风痹顽皮等证:大皂荚20条(去皮、子、弦)。切碎,水3000ml,熬成稠膏。每日少许搽患处;再以200ml枸杞子汤调服。” ⑿《安徽中草药》:“治咳喘(痰多厚腻、咳吐不利):皂角6g,莱菔子、白芥子各9g。煎服。” ⒀《安徽中草药》:“治中风口噤、昏迷不省:皂角、天南星各6g,半夏4.5g,薄荷3g,细辛1.8g,雄黄1.5g。共研细末,吹鼻取嚏。” ⒁《中药临床应用》:“通便条:皂角12g,细辛12g。研末,加蜂蜜120g调匀,趁热制成栓子(用玻璃纸或聚乙烯薄膜包装),每次1条,塞入 。” ⒂四川中医 1991;(9):“治白疕(银屑病)、白癜风:皂角250g,枯矾50g。捣碎皂角加入枯矾,兑入60°白酒1500g,浸泡7日后用水果蘸搽局部,口服当归补血汤原方量。3周为1疗程。”

单方应用:①皂荚丸(《金匮要略》)治痰浊壅肺,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112g(刮去皮,酥炙),研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3丸,日4次(昼3夜1)。 ②《千金方》:“治卒中风口㖞:大皂荚30g(去皮、子,研末下筛)。以三年大醋和,左㖞涂右,右㖞涂左,干更涂之。” ③《仁斋直指方》:“治便毒痈疽:皂角(用尺以上者)1条,法醋煮烂,研成膏,敷之。” ④皂角丸(《仁斋直指方》)治大风诸癞:长皂角20条。炙,去皮子,以酒煎调,滤去渣,候冷,入雪糕,丸如梧子大。每酒下50丸。 ⑤吉林医大 1970;(5):“治耵聍栓塞:皂荚30g,掰成3cm长的小段,加水4000ml,文火煎取2000ml,过滤,加防腐剂。用于滴耳,每次滴2~3滴。耵聍软化后即可冲洗(最快者2~3小时内软化,最慢者3~4天)。” ⑥吉林中医药 1985;(3):“治鼻腔异物(取涕法):皂角制粉剂,以少许涂入患者两鼻腔中,待其打喷涕时用手指堵住无异物之鼻孔,以增压即可。” ⑦湖北中医杂志 1987;(1)∶“治小儿厌食症:皂荚(用干燥皮厚,质硬光滑,深褐色,无虫蛀者),刷尽泥灰,切断,放入铁锅内。先武火,后文火煅存性,剥开荚口,以内无生心为度,研细为末瓶装备用。每次1g,1日2次,用糖拌匀吞服。”

医药家论述

①张璐《本经逢原》:“按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风痰,牙皂最胜,若治湿痰,大皂力优。” ②李时珍:“此物三种:一种小如猪牙;一种长而肥厚,多脂而黏;一种长而瘦薄,枯燥不黏,以多脂者为佳。”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天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猪牙皂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天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9698.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