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密陀僧
名称出处:《新修本草》
概况异名:没多僧(《新修本草》),炉底(《纲目》),金炉底、银炉底(《现代实用中药》),金陀僧(《中药志》)。
基源:密陀僧为方铅矿Galenitum炼出的铅粗制氧化铅。
历史:密陀僧首先记载的文献是《唐本草》即《新修本草》。苏恭认为密陀、没多都是胡语。苏颂云:“银铜冶处亦有之,是银铅脚。其初采矿时,银铜相杂,先以铅同煎炼,银随铅出。又采山木叶烧灰,开地作炉,填灰其中,谓之灰池。置银铅于灰上,更加大火煅,铅渗灰下,银住灰上,罢火,候冷出银。其灰池感铅银气,积久成此物。”表明系提炼银的副产品,与近代制法相似,原理是一致的。但近代多用铅熔融加工制成。密陀僧亦有天然矿产,但很稀少,主要为人工制成。
产地 主产于广东、湖南、湖北、福建;主要加工地为湖南,陕西也有少量加工。
生药鉴别
性状:密陀僧呈不规则扁块状或板状,一面稍凸起,另面稍下凹;大小不一。金黄颜色、黄颜色或灰黄颜色,有的带有绿色。一面较光滑,一面分布有细小孔,较粗糙。体沉重,质硬,断面不平坦,显层状,层层可解理;具银星样光泽。气微。
理化:①取密陀僧粉末少许,加盐酸5ml,摇匀,即生成白色沉淀;倾去上清液,取沉淀少许,加水使溶解,滴加硫化氢试液1~2滴,即生成黑色沉淀。 ②取密陀僧粉末少许,加稀盐酸5ml,即成为乳黄颜色液体,滤过。取滤液1ml,滴加碘化钾试液1滴,即生成黄颜色沉淀。此沉淀遇热溶解,冷后析出黄颜色结晶。
加工炮制:密陀僧为方铅矿提炼铅、银时沉积的炉底。近代多将铅熔融,用长铁棍在熔铅中旋转几次,部分熔铅粘附于铁棍上,取出,迅速浸入冷水中,熔铅冷却变成氧化铅固体;再在熔铅中旋转、冷却,如此反复数次,层层叠加,积聚至一定重量(约5kg)时,打下,即得。现今湖南省改为让溶融的上层铅液流出自然冷却制得。因此,产品不显层纹。刷去灰尘,研粉用。
贮藏:装适宜容器中,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密陀僧主成分为氧化铝PbO。尚含有Cu、Fe、Zn、Sb和Ca、Mg、Al等微量成分;还夹杂一部分未起变化的金属铅。
参考文献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1册.1992∶88。
药理密陀僧膏2%浓度时,在试管中对共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及铁锈色小芽孢菌呈抑制作用;在4%浓度时,对絮状表面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足跖毛癣菌、趾间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及其蒙古变种等均呈抑制作用[1]。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
参考文献[1] 天津医药杂志 1964;6(11)∶996。[2]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4)∶286。
药性性味:咸、辛,平。有毒。 ①《唐本草》:“味咸、辛,平。有小毒。” ②《日华子本草》:“味甘,平。”
归经:入肝、脾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求真》:“入脾。”
功效:消肿杀虫,收敛防腐,祛痰镇惊。
主治:痔疮,湿疹,溃疡,肿毒诸疮及创伤,久痢,惊痫,腋下狐臭。 ①《唐本草》:“主久痢,五痔,金疮,面上瘢,面膏药用之。” ②《日华子本草》:“镇心,补五脏。治惊痫咳嗽,呕逆吐痰。” ③《本草别说》:“治口疮最验。” ④《纲目》:“疗反胃,消渴,疟疾,下痢。止血,杀虫,消积。治诸疮,消肿毒,除狐臭,染髭发。” ⑤《本草正》:“治汗斑,收阴汗,脚气。” ⑥《本经逢原》:“水磨服,解 、硫黄毒。”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用或入丸散。每日0.3~0.9g。外用:适量;研末掺撒或调涂。
使用注意:多作外用,不宜内服。若内服不可过量或久服,防止引起铅中毒。体虚者忌服。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陀僧丸(《良朋汇集》)治鼠疮已破,初起遍身疮毒,有漏管出脓水,臁疮久不愈,痔漏:密陀僧、雄黄、朱砂各3g,枯矾9g,黄蜡30g,蜜15g。诸药研末,加蜡、蜜溶化作丸如绿豆大。每服1g,开水送服。 ②陀僧散(《洞天奥旨》)治脚丫湿烂:密陀僧30g,熟石膏6g,轻粉3g,枯矾6g。同研为末,疮烂湿则干敷,疮干则桐油调敷。 ③陀僧散(《普济方》)治口舌生疮:密陀僧、黄柏、甘草各30g,蒲黄、黄药子各15g。同研细末,撒疮上。 ④《寿域神方》:“治骨疽,时有细骨片自疮中出:密陀僧研为细末,用桐油调匀,摊贴疮上。” ⑤《孙天仁集效方》:“治血风臁疮:密陀僧、麻油2味。同置粗碗内磨化,油纸摊膏,反复贴之。” ⑥《纲目》:“治阴汗湿痒:密陀僧、蛇床子2味研末外敷。” ⑦神效丸(《余居士选奇方》)治消渴饮水:密陀僧60g(研末),浸后蒸饼为丸梧子大,日服5丸,每日增加5丸,至30丸止。 ⑧浙江中医杂志 1966;(4):“治腋下狐臭:密陀僧30g,大蒜头(生,去皮)90g。共捣如泥,每取5g左右药泥,平摊于清洁纱布上,贴于腋下,用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7天为1疗程,一般2~4周获效。” ⑨中华皮肤科杂志 1966;(1):“治湿疹:密陀僧10g,黄柏5g,冰片0.5g。同研细末,香油调和,涂抹于病损处,每日午前换药1次。” ⑩《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汗斑:密陀僧15g,雄黄、硫磺、蛇床子各30g,轻粉6g。同研为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涂患处,每日3~4次。” ⑾陀僧膏(《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诸种恶疮流注,瘰疬鼠疮,跌打金刃创伤,溃破流脓:密陀僧1000g,赤芍、当归、赤石脂各60g,乳香、没药、血竭、孩儿茶各15g,川大黄250g,苦参120g,百草霜90g,桐油500g。先将诸药在油中煎枯,去渣,加陀僧、百草霜研细末调匀,倾入盆内,扯捣后外敷患处。” ⑿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1;(1):“治癫痫:密陀僧、青礞石、沉香、胆南星、海浮石各9g,神曲60g,法半夏15g,黑白丑各20g。同研为末,兑入白面300g,加水适量,烙成饼10个,每日清晨吃饼1个,开水送下,小儿酌减。” ⒀广西卫生 1975;(5):“治汗斑:密陀僧、乌贼骨各30g,硫黄、种椒各15g。同研细末,取生姜1块,斜行切断,以断面蘸药粉少许擦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擦后勿用水洗。一般用1~2周,汗斑即可消失。为防复发,可再擦3~6天。” ⒁中草药通讯 1978;(1):“治稻田性皮炎:密陀僧60g,食醋适量。同研调成糊状,外涂。” ⑥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5):“治疥疮:密陀僧36g,樟脑30g,蛇床子60g,百部100g,硫黄、雄黄各50g,冰片5g。同研为细末,置95%酒精750ml中浸泡3天。用纱布去渣滤取药液。治疗前洗澡,除去痂皮,取药液加温后外搽全身,每天早晚各1次,有皮损处应多搽。3天为1疗程,第4天洗澡,换衣,再重复用药。” ⒃黑龙江中医药 1991;(1):“治 白斑:密陀僧、鹤虱、炉甘石、制南星、皂荚、煅龙骨、煅石膏、炮山甲、枯矾、飞滑石、制南星各等份为细末,麻油或凡士林调匀外敷。”
单方应用:《圣惠方》:“治赤白痢:密陀僧90g,烧研,每服3g,日3服。”
医药家论述①李时珍《纲目》:“密陀僧,感铅银之气,其性重坠下沉,直走下焦,故能坠痰止吐,消积,定惊痫,治疟痢,止消渴,疗疮肿。洪迈《夷坚志》云:惊气入心络,瘖不能言语者,用密陀僧末一匕,茶调服。昔有人伐薪,为狼所逐,而得是疾,或授此方而愈。又一军校采藤,逢恶蛇病此,亦此而愈。此乃惊则气乱,密陀僧之重以去怯而平肝也。其功力与铅丹同,故膏药中以代铅丹云。”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密陀僧感银铜之气而结,故其味咸辛气平,有小毒。久痢、五痔,大肠湿热积滞也,辛主散结滞,咸主润下除热,大肠清宁,则久痢五痔自瘳矣。体重能消磨坚积,味咸能入血凉血,故又主金疮及灭面上瘢也。”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天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密陀僧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天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9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