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滇常山


药材名称:滇常山

名称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概况

异名:乌药、臭牡丹(《滇南本草》),臭茉莉(《云南中草药选》)。

基源:为马鞭草科大青属植物滇常山的根及茎叶。

原植物:滇常山Clerodendrum yunnanense Hu ex Hand.-Mazz.(Cl.fragrans auct.non Vent.),又名臭茉莉(云南),大臭牡丹(四川)。

历史:本种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云:“滇常山生云南府山中。丛生,高三四尺,叶茎俱如木本,叶厚韧,而深绿,背淡青,茸茸如毛,夏秋间茎端开花,三萼并擢,一球数十朵,花如杯而有五尖瓣,翻卷内向,中擎圆珠,生青熟碧,盖花实并缀也。花厚韧,色紫红,微似单瓣红山茶花,但小如大拇指,不易落。”按上所述及所绘之图,实为本种。

形态:灌木,高1~4m;植株有臭味;嫩枝、花序、幼叶及叶柄均密被黄褐色绒毛;老枝毛渐脱落,暗红色,皮孔显著。单叶对生,叶柄长1.5~6cm;叶片纸质,宽卵形、卵形至心形,长4~14cm,宽3~12cm,基部宽楔形、近圆形或心形,全缘或具不规则疏齿,顶端尖或渐尖,表面被糙毛,背面密生淡黄颜色或黄褐色短柔毛;侧脉4~5对,在基部脉腋有数个盘状腺体。聚伞花序呈伞房状,顶生而密集;苞片卵状椭圆形,长2~3.5cm,早落;小苞片线形,长1~2.2cm;花萼钟状,长6~9mm,被绒毛和少数腺体,萼裂片短,三角形,长约2mm;花冠漏斗状,白色或粉红色,花冠管短,常藏于花萼内,先端5裂,裂片长圆形或卵圆形;长4~7mm;雄蕊4,与花柱同伸出于花冠外;雌蕊1,子房近球形,秃净,柱头2裂。核果近球形,径约7mm,熟时蓝紫色,包于宿萼内。花果期4~10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600页.图5154)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0~3000m处山坡疏林及山谷沟边灌丛下湿润处。分布于四川西南部、云南东南部、中部至西部。

生药

采集:夏季采收茎叶,全年可采根,晒干。药材产于云南。

鉴别:干燥茎叶,茎多切成斜片。老茎直径达1.5~2cm,皮暗红色,具纵裂痕,皮孔不显;断面中心髓部较大,白色,木部微黄颜色。幼枝皮黄绿色,可见锈色毛茸;髓部直径达3mm,外皮不易剥离。叶肾状卵形,被细茸毛,干燥后多皱缩卷曲;叶有臭气,味辛、微苦。以枝嫩、色绿者为佳。

药性

性味:①《滇南本草》:“味辛、苦,性温。” ②《云南中草药选》:“辛,温。”

功效:祛风,截疟,行气,利水,降血压。

主治:①《滇南本草》:“消胸膈膨胀,下气,利小便,消水肿,止气逆腹痛。” ②《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疟疾。” ③《云南中草药选》:“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根:治风湿关节炎,腰腿痛,高血压。叶:治痔疮,脱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煎水洗患处。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云南中草药选》:“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滇常山根30~60g。煎服。” ②《云南中草药选》:“治高血压:滇常山根15~30g。水煎去渣,加米酒煮鸡蛋1个,内服。” ③《云南中草药选》:“治痔疮、脱肛:滇常山叶煮水外洗。”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彬炳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滇常山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彬炳;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9619.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