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唐朝为什么放弃河北三镇,唐朝最后一次试图消灭河北三镇的时间

元和十五年(820),力图削平藩镇的唐宪宗为宦官所杀,穆宗即位之后,乘着连长期闹割据的河北三镇都已归顺的大好形势,下诏裁减各藩镇兵力,希望通过这釜底抽薪之法,彻底解决藩镇问题。并未真正受朝廷控制的河北三镇,一闻诏令,故态复萌,相继再叛。虽然朝廷立遣十五万大军讨伐,终不能取胜,只得放弃。
这也是唐朝廷之后一次,试图消灭河北三镇。所谓河北三镇,指幽州、成德、魏博三镇,因属于河北道,又在黄河以北,故史称“河北三镇”或“河朔三镇”。如所周知,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裂于藩镇,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而在这些藩镇中,实力最为强大,最让唐朝廷头疼的,莫过于这河北三镇。

这三大藩镇,长期与中央叫板,节度使由本镇军士拥立,文武官吏不经中央派遣,而由节度使自行任免,税赋截留本镇,拒不上供中央。所谓藩镇割据,实以此为典型。
唐中央也曾多次通过军事手段,打击河北三镇,试图解决三镇割据问题,但均未占得便宜,乃致长庆复叛以后,无奈彻底采取姑息放任的政策。三镇能够横行百余年,究其缘故,实有多方面的因素。
结盟
河北三镇在地理上南北相连,东边是渤海,南边为黄河,西边有太行山,北则尽幽燕,形势险要,唐朝廷难以对其形成包围之势。宪宗当初欲对三镇用兵,翰林学士李绛认为,三镇不像西川、淮西二镇那样,“四面皆是国家兵镇”,中气不足的唐廷无法围而歼之,所以一再反对用兵。
更为重要的是,三镇虽然平时勾心斗角,互有觊觎之心,但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因此一旦朝廷对三镇用兵,便“三镇连兵,若耳目手足之相救”,“盖各为子孙之谋,亦虑他日及此故也”。元和长庆年间,一镇先归附,另二镇也归附,一镇复叛,另二镇也立马翻脸,就是这一情况的典型表现。
兵力
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叫板中央的基础。河北三镇养蓄重兵,其总兵力至少在二十万以上。要知道,玄宗天宝时,整个河北道的兵力加起来,才将近十一万而已。而且河北产马,冷兵器时代,最精锐的军队便是骑兵。三镇骑兵总数虽不清楚,但从一些记载来看,每镇至少有数万骑兵,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再者,自古河北与北方善战民族相邻,在长期的对峙、碰撞中,形成了尚武任侠的传统,所谓“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使得这里具备了极好的兵力资源。
反观唐朝中央,虽然在安史之乱后,痛定思痛,组建了直属于中央的神策军,但兵源芜杂。长安民众规避赋役的一大手段,便是挂名神策军,“三辅人假比于军,一牒至十数”。这样的军队,讨伐一般叛乱倒也取得了一些胜利,比如元和元年(806)高崇文率神策军讨西川刘辟之役。然而一对上河北三镇的强兵劲卒,却完全是另外一副景象。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唐朝为什么放弃河北三镇,唐朝最后一次试图消灭河北三镇的时间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954.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